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亦称地记、图经、方志等,是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与现状的珍贵文献。
隶属陕西省渭南市的富平县,历史悠久,以“富庶太平”而得名。富平自公元前456年初设县置(时称频阳)至今已2400余年,历代虽有史稿存世。但首部县志应数孙丕扬主撰的明万历甲申(1584年)版《富平县志》,俗称《孙志》,被誉为“关中八大名志”之一。
知县三访孙丕扬 请贤修志善担当
明万历年间(1580年)富平知县刘兑,任职期间,重视农田调查和农业发展,关心民众生活,在当地开发水利,倡导文化教育,政绩卓越。为更好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刘知县在查阅前代史料时,竟然找不到一部像样的富平县志。在深感遗憾之时,毅然决定请贤修志。
天眷有心人。刘知县正愁于找不到适合的人修撰《富平县志》之时,恰逢朝廷二品御史孙丕扬因与朝臣政见不同而愤然请假回富平流曲休养。他听说孙在流曲休养无事期间给当地青年授课。高兴之余,知县刘兑立即前往孙府拜访,恳请孙公担纲编撰县志。孙御史却因官场失意心情欠佳推辞婉拒。
而刘知县在碰软钉子后并未灰心丧气,不久再次登门拜访,仍被孙公谢绝。1583年刘知县以“孙越推辞,我越恳请”的态度第三次拜访孙府。孙御史被刘知县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在盛情难却之下答应撰修《富平县志》。
走南访北遍频阳 历阅古籍著华章
孙丕扬,1531年出生于富平县流曲镇南街。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历任大理寺右寺丞、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各府、应天府尹、大理寺卿、户部右侍郎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朝廷一品重臣,加封太子少保。万历四十二年(1614)八月,三朝元老孙丕扬去世,享年83岁,赠太子太保,葬流曲城北。孙丕扬一生在朝为官奉职33年,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有“刚正不阿、不徇私情”“发奸如神”“孙丕扬不转堂”之誉。
1583年秋,52岁的孙丕扬带领自己的学生及其子侄,不辞辛劳,白天风雨无阻遍访富平,夜则查阅资料秉烛执笔,不到三月大功告成。志稿全篇结构独特新颖,图文并茂,共计十卷三万四千余字。孙丕扬受托编撰《富平县志》完稿后,认为知县刘兑主修县志意义重大,感慨曰:“能编撰此志不枉此生”。县志稿于次年万历甲申年(1584)正月刊印,自此富平县有史以来的首部《富平县志》终于面世。
孙志编撰有靓点 光耀关中数百年
孙丕扬编撰的《富平县志》名冠“关中八大名志”之一,有着其独特的靓点:
1、分门别类 图文并茂
县志按照地图考、地形志、建制志等,共分十卷。
地图考:用地图将县城、村镇方位、名称逐一标注,直观明了。
地形志:以山水为主线,由高到低,自东向西,从北到南,叙述明确,详读如赏山水画作。
建制志:对富平县治构建、城池布局分类叙述,层次分明。
祠祀志:将全县境内的重要祠坛、庙宇源脉,加以故事记之,耐读耐看。
官守传:详细记录了300多位官场人物,并对其官声政绩进行品评。
乡彦传:对富平文臣武将、忠孝义士100余人的事迹运用简练笔法逐一描绘,读起来栩栩如生。
选举考:历数宋、金、元、明登榜殿试者达59人。
田赋志:田赋即土地税,是旧时朝廷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本志以户口、田赋、徭役、站役、土物五节,分别详细记述。
习俗志:以“四节”、“四习”为纲,记录了富平春节、夏节、秋节、冬节和农习、工习、商习的主要特色。
沟洫志:记载了智慧勤劳的富平人民,利用漆沮、金定、顺阳、温泉四水开渠截流、灌溉阡陌详细情景,为后代描绘了一幅频阳大地兴水济农富民的历史画图。
2、选材精准 文字简练
为求史实,知县刘兑和孙丕扬率“材官二十六人,历阡陌、登金粟、陟万斛……浮漆沮、逾金定、履荆山”。多方实地勘访,确保了史志素材之精准。例:富平万历年间“户者五千六百八,为口者七万一百八”。洪武年间“夏地,六千四百七十三顷二十九亩七厘,征粮三万三干七百九十二石六斗七合六勺四撮五圭。秋地,二千四百三十六顷一十四亩四分四厘五毫,征粮二万五干一百五十石二斗七升八合三勺五撮五圭”。孙丕扬编撰《富平县志》行文朴实、简练,无论记人,还是说事,通俗真实,言简意赅,详略有度。
3、秉笔直言 太史风范
中国古代志书,向以叙中夹评著称。甲申本《富平县志》记事,孙丕扬常用“频阳人曰”,作为主纂对所叙文字的点化,全书计29处。在记事中亦多有评论、感慨和呼吁。明代隆庆年间知县杨士廉主穿县西中山,凿普济渠,引温泉水灌县之南廓田。“董其事者县丞志道,性执拗,不水平先尝试,遂为之。坐南地高,水竟不出。”孙公斥其愚昧,损工祸县。桂林人程辅,嘉靖二十一年以监生为富平县令。左丞许君训公夺政柄,右簿张君效之。行则三舆,居则三饮,时号“县中三堂”,未几逃去。孙公评程:“不解官体,又无片长”。“王锺,弘治十四年(1505)任县令。为人放达不检,以故事多孟浪。素善里长某姓者,见罪妇色,即妻之。迄今传为笑柄”。以上史记,孙丕扬均秉笔直言,对数十位县令干的蠢事、好色贪腐以及无能表现指名道姓毫不留情,大有太史风范。
流落海外难觅见 回归故乡焕新颜
首部明代刻版《富平县志》如今很难寻见,能看到的多是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时任知县吴六鳌重刻本,其内容较原版有出入。为寻觅明万历甲申刻本《富平县志》,富平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惠志刚跑了不少地方,下了不少功夫,找过不少图书馆,仍一无所获。
事有凑巧。2015年,富平籍文史学者彭辉由北京回乡探亲,惠老与彭辉交流时,言及寻找明刻本《富平县志》,对当下的地域文化研究十分必要。彭辉听后十分上心,先后在陕西省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各处检索查询,所获皆为清乾隆年间重刻本《富平县志》。后通过互联网获悉美国哈佛大学有明刻版《富平县志》,遂求助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终身教授王万军博士(陕西富平籍)。王博士是彭辉的中学同学,在他与侄女王雯(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努力下,终于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找到了明刻版《富平县志》。
明刻本《富平县志》为毛笔楷体手书刻板,正反面印刷,每页竖排九行,大部分页面字迹清晰可辨。经彭辉对个别页面缺损字补修后,仍空缺20多字。明刻版《富平县志》的再次面世,无疑是近年文史研究的重大发现,更是富平文化史上的盛事。它不仅填补了富平乃至陕西省文史资料的空白,而且为以后的地域文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资料。
明刻版《富平县志》由美国、北京辗转回到它的诞生地富平县,当时已年近80高龄的惠志刚老师极为高兴。为方便查看阅读,他以耄耋之躯,在书房寒暑不避,笔耕于电脑之前,历时两年有余,引经据典,七易文稿著成33万字的《明万历甲申版<富平县志>注释本》。
从首部《富平县志》的回归历程,到彭辉逐句析字,再到惠老的精心注释,体现出了文史工作者的博大情怀。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的执着努力,首部《富平县志》又焕发出了新的容颜与生机!
参考书目:
1、孙丕扬万历甲申版《富平县志》
2、吴六鳌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刻本《富平县志》
3、彭辉析字明万历甲申版《富平县志》
4、惠志刚明万历甲申版《富平县志》注释本
5、柳德成、樊天赦主编《富平县志》,1994年三秦出版社出版。
6、范志强主编《富平县志》(1989--2005),2013年陕西省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倚新虎 陕西富平人,曾在西藏戍边23年,历任排、连、营、团级干部,荣立三等功五次。所撰写军事论文获全军奖,在军内外发表文章数百篇。现任渭南市政协文史委员、富平县政协特邀文史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