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卢卢
第四十四章
喜旺读书得多了,人也就越加地接近了文气。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娟娟的贤内助不是容易的,于激动,于感慨中,喜旺想表达些自己的懂,然而终又在谈到梅与雪中,思路进到树根与树梢中去了。这种思想与生存的矛盾,就象枝叶从根处获得好处却又全神贯注直往横高扩展着的势与美,似乎与不知不觉中违背了或被磁场吸引着趋于违背,形成了厚此薄彼。
中国的历史现象与文学现象也有太多这样的联系。历代大文人都有“二律背反”:趋向官场又背向皇权。“背向是说,他有能力朝着自己的生存情态,深入人性与丘山。文学艺术的自律,催生着人的站立,然而自律并非百分之百,古代文人与权力场还是纠缠过多,不利于人性的无穷探索,自由精神的接力喷发……古代精英艺术的生发地带,处处可见‘強对流’。权力场打压个体,个体以另辟战场的方式奋起反抗。奋起也自然。所谓不平则呜,強对流几千年,制造了精英艺术的张力区,囊括了不同艺术门类及其流派。包括起于魏晋的山水诗画,也呈现出历史的价段性,凸现权力场与自然物的紧张对应。山水符号蕴藏的能量可谓充足,但并不是无穷无尽的,从曹植算起的山水诗消耗自身的审美可能性,历魏晋唐宋,为时大约一千年。……艺术的起源与苦闷有关,而苦闷乃是能量的蓄积,天闷要下雨,人闷想说话。……也许西方艺术家的苦闷牵连着世界,而中国古代艺术家的苦闷更多地牵涉权力场。……李白写杨玉环的三首请平调,乃是男人对女人的由衷赞美,但李白的诗笔并未伸向他自己经历过的几个女人。杜甫与妻子杨氏情深,写杨氏也只顺带几句。王维、岑参也不大写家里的女人。这是盛唐的普遍现象……诗人的情感最充沛,对母亲的依恋,对妻子以及对姐妹的思念也很难形诸笔端。他们一次又一次远走异乡,想亲人想断肠,却在艺术思维中不约而同地把她们处理成盲点。人性中缺了一大块。男尊女卑的观念,对诸多大文豪也有不易察觉的影响。而这类观念的源远流长,形成的某些集体潜意识,这人性中一些核心元素长期缺失或膨胀,肯定是“树的根与枝叶,上与下的一种断层,未被、难被丶或不可以被觉察”。
文化现象,或哲学现象的复杂性,其实一直在敲击真正的升华的门,而诱与力的精华分出的玉与石头,不是好与坏,而是高与低、强与弱、尊与卑。这种集体潜意识,使之名不正则言不顺。
娟娟谈及她的手象鬼的城市地图,是有许多想法的。但是两个男人,似乎都不重视,仿佛毕竟阶层原因一般。她的手出嫁前,也是十指尖尖,象弹琵琶的美人的手,嫁给喜旺后,由于炭灰的原因,干燥地粗糙出了无数的黑色的小裂纹。这样的手,大概也拿不出手的象文豪们的夫人罢。美,似乎有目标似地进入了文学或文化的闪光的鲜嫩荣华的殿堂。门坎几乎成了高雅的高雅者设计的固化……她想起了《红楼梦》中宝玉的一句话:“女孩儿未出嫁前是颗无价之宝珠子。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了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然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便变得不是珠子了,竟是鱼眼睛了!”宝玉还说:“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这是不是这些男人更接近社会的固化了数千年的尊卑思想?喜旺前位定婚了的妻子失身后的自杀,一方面是遭了奸污,另一方面是“失身事大,饿死事小”,而男子嫖娼,为何便不“事大”呢?
娟娟想得多,说得却是很少。家庭,社会,文化……有好一阵,娟娟不说一句话。她思想有些自我地进入女人的自我世界。那种孤独,象是双重的与世隔绝。
三人各怀自己的,仿佛是目标了的心思。
景生想得最多的也是他自己的小故事。人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切肤之痛和绕不出的心事目标。
景生说:“白果精是上天做神仙了,我该怎么办呢?……”他没有马上讲他的那节独居深山,竟是吟起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气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弦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