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结构化

今天学到一个新知识:知识结构化,分享给大家。

原文是这样说的:

不妨按照“结构化”的方式,事先设定好一个框架,用这个框架去思考和剖析它。
设计的结构可以参考下面这样:
本质:它的核心是什么?我可以如何理解它?
来源:它来自哪里?为何会产生?原因是什么?
去处:它表现为什么?我能拿来做什么?如何操作?
联想:它跟其他什么东西相关?可能会涉及哪些概念?

这个方法让我想起《卡片笔记写作法》中的卢曼,他每天大概记录6个概念卡片,然后根据卡片进行扩充,有不错的卡片就放到一起,最终卡片之间相互联系,慢慢形成一个主题,然后将主题进行,就变成一个项目,甚至变成1本书,通过这种方式,近30年时间,卢曼写了近60本书。

卢曼回答为何有如此高产出也说:

“我并不是什么都自己想。大部分都发生在我的卡片抽屉里。我的生产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的卡片抽屉。”

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写卡片简单且容易。

写卡片笔记的方法很多,比如《逆熵增成长之路》中提到的“本质+来源+去处+联想”,古典老师常用的“关键概念+核心转述+个人体验+行动指引”,以及欢喜笔记推荐的“见感思行”。

我们读一本书,可以积累十几张卡片;当读了5-10本书,就有了100-200张卡片。需要的时候输入关键词搜索一下,过去积累的素材就都出来了。

通过积累的卡片进行写作,就像拼乐高一样,当我们积累了足够多的积木,就能拼出各种各样的乐高。

今天的知识管理篇又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了知识卡片的重要性,下一步就是去践行。

我计划再次阅读《卡片笔记写作法》,结合工具flomo,开始每天写一张知识卡片。

我相信,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复利效应,一定会有所收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