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这个世界的嘈杂程度,似乎已经超出想象了。一直在努力和这个世界较量的你,是不是也猝不及防地焦虑了?你是被这个世界裹挟着前行,还是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呢?
有人20几岁就当上了上市公司CEO了
有人30几岁放弃了活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去环游世界了
有人二本院校毕业,从月入3千到月入10万了
和你一样的同龄人创业已完成天使融资,又开始A轮融资了
那个社群又出了一篇10万+的爆款文章了
刚刚看完一本书,一堆书单又出来了
连每天走路的步数都有了排行榜
这个世界的喧嚣,远不止这些。最近两年,互联网兴起知识付费,任何你想学的东西,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因此也刮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很多人通过线上学习,或者社群学习,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各种新的知识依然层出不穷,似乎不管怎么学都学不完。
于是很多人的学习状态是这样的,他们看到想学的就先屯起来,也不管是真的需要,真的想学,还是人云亦云地凑热闹。于是他们赶着学完了这个,又赶着学习下一个。他们哪有时间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呀,他们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了,他们努力学习的样子把自己感动地不要不要的。
我们总是浮躁又不安分地设置着一个个的目标和终点,总希望自己能快马加鞭地赶到,甚至希望自己所学的东西都能立竿见影地有成效。
我们每天在朋友圈晒着自己的心情,也点赞着别人的状态,暗暗比较自己是否比别人慢了几拍,看着别人的进步速度如飞一般,而自己却还是不停在原地打转,一种从心底油然而生的焦虑感充斥在我们的头脑中。
看到别人英语学习打卡,自己也开始打卡,不能落后。
看到别人锻炼打卡,对呀,身体多重要呀,我也要锻炼。
看到别人早起打卡,夜猫子的你也想逼自己一把。
看到别人阅读写作,你也开始心痒痒,手痒痒。
我是一个严格执行早睡早起的人,也经常给身边的朋友安利早睡早起的好处。前几天,看到了武志红老师的一篇名为”关于熬夜和早起,也许你一直想错了” 的文章。文中提到
有些人,一到晚上11点、12点,就困得不行,上床5分钟内就能睡着。第二天7点起床,神清气爽,毫无难度;
但另一些人,过了12点,反而精神奕奕,思维转得都比白天快些。别说睡觉了,闭上眼睛几秒钟,都感觉是一种折磨。
其实,心理学对这一点早已有定论。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属性,叫做生理时钟。它决定了我们在一天的不同阶段内,精力状态的波动起伏。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生物钟是不一样的。明明是个夜型人,却偏偏要学别人早睡早起,最后把自己的生物钟打地一团乱,何必为难自己呢?
早起未必一定是好的,更未必适合每一个人。别人早起做的事情,你晚睡同样可以做的很好。那么只要你是一个足够自律的人,可以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妥当,完全不用为了合群跟着别人的节奏走。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向外寻找,跟别人比较。你有真正关注过自己的内心吗?我到底是怎么想的?哪些事情真的让我开心?哪些事情只是让我看起来很好?哪些事情是我真正想做的?哪些知识是我真正想学的?我的努力是有效的努力还是变成了一种自我消耗?
行动派创始人琦琦,在分享她的创业经验的时候提到,创业初期自己特别焦虑和紧张,总是把目光投向外界。其实并不是因为创业本身有多难,而是身处互联网行业,每天看到各种比较信息,想不焦虑都很难。
这种心理状态在她走完戈壁之后完全改变了。在走戈壁之前,教练给了她四个字”保持节奏” 。然而她就真的凭借着这四个字,用三天时间走完了自然条件恶劣的戈壁。
别人一开始如狼似虎向前冲的时候,她按照自己的节奏走; 别人停下来喝水的时候,她问自己渴不渴,不渴就继续走路; 别人一路小跑的时候,她问自己累不累,累了就停下来补充能量;别人都不用登山杖的时候,她把登山杖拿出来支撑自己。整个过程她完全不关注别人的快慢了,一直跟自己对话,关注自己的内在和身体情况。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成功只是某一时刻的状态,成长才是最重要的。个人的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可拔苗助长。找到自己的节奏,并心无旁骛地坚持下去。把专注力放在自己真正的刚需上面,经过刻意练习的积累,假以时日,一定会有进步的。
人生有无限可能,别让任何人打乱你的节奏,余生漫长,莫要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