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何为灵气
②为何消耗
③如何补充
④近况+思考
①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有意识地给自己补充“灵气”。我认为生活分两层,一层是自己,另一层是物质。自己的健康分为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精神健康就是我说的“灵气”。
② 灵气是如何消失的,是接触外界,进行了过多的灵气互换,把不适合自己不属于自己的灵气带到自己身体中了,精神状态自然就堪忧。
③ 所以很多人选择夜晚冥想,或者和人接触时少动脑子的方法,进行屏蔽以及恢复。所以,在这次看电影过后,我发现,我的灵气有所恢复。故而猜测,人在经历适合自己的事情时,可以恢复灵气,明心清神。
所以,一旦发现自己状态不对了,说明你的灵气消耗得太过了,要及时补充精神上的能量。比如,多休息,做冥想,比如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找到“以自我为主体存活在世界上”的意识,自然精神就不再空虚、无聊。
这里提一句题外话,一定要相信自己的潜意识,也就是直觉,如果某个瞬间你突然觉得自己该读读书、吃点零食了,说明你的身体已经到了非常需要它们的时候了,不要忽略,相信自己,然后去做,你会感受到能量的回流的。
人的审美、习惯会变,但适合自己的东西不会变。那些你每每看到就走不动道的事物,平常要多注意,这很可能就是在极度疲惫无助时能救你一命的稻草。
记录自己的喜好也是一种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方式,记录的目的不止是誊抄,更是一种提醒,提醒自己身边和己身的变化,进而及时察觉自己的状态是安全还是危险。
我已经很久不再写东西,也很久不再读书,亦很久不再画画,已有半月之久,明显能感受到自身精神世界的匮乏,生活中经常感到无聊,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在这之前,我把精力过多地放在了思考他人的言行上,这导致我一没有很多精力去补充自己,二吸收了过多不适合我的能量,这就导致了我极度的迷茫与无聊。
我认为,当代许多年轻人没有“灵气”,不爱“思考”的原因就在这里,每天花费太多时间消耗自己,下班后没有精力去关注自己、补充自己,又没有充足的休息时间,连基本的生理健康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势必会导致年轻人的“无神”、“迷茫”。
所以,这种“方式”是否可以用作精神控制?如此看来,方法实在简单。除非,你愿意用生命力换取意志力,也就是“希望”,来达到清醒的目的,我想,很多人在意识到这一点后,都不会再愿这样做了。
我和朋友最常提及的一句话就是“生命真的很脆弱,又只有这一次”,自从明白这个道理,我就愈发不愿折腾自己的命,开心是一天,悲伤是一天,悲伤会消耗生命,开心也许能增寿呢。生命如此脆弱短暂,世界如此生机勃勃,我不愿早早抛下它,我愿陪伴这美丽的世界,岁岁年年,多看几眼它的日升月落。因此,哪怕在极度迷茫时,我也尽量不愿用悲伤交换清醒。也许,在这种迷茫状态下的乐观,就是一切都褪色后剩下的求生欲吧。
近日感慨不多,记寥寥几句,权祝各位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