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上海话是一门方言,我出生在上海,如同吃饭走路一般学会了它。
纳闷的是小女8岁有余,竟一口普通话,经常是我说上海话,她答普通话丝毫无维和感。有时我问起为何不说上海话,她一脸腼腆,讲不好。果然,她的上海话是字不正腔不圆,洋泾浜嘛!
回想起她3岁前,我们家都是上海话交流,她耳闻目染也是一口地道的方言。后来我买过一盘CD《上海童谣》,里面都是些经典的老上海童谣,读来朗朗上口,她竟也跟着念会了,还经常和我对上几首。
“侬姓撒?” “我姓黄。”
“撒额王?” “草头黄。” (上海话里王和黄同音)
“撒额草?” “青草。”
“撒额青?” “碧绿青。”
“撒额笔?” “毛笔。”
“撒额毛?” “三毛。”
“撒额山?” “高山。”
“撒额高?” “年糕。”
“撒额年?” “2013年。”
这个分界点就是入园以后。初入幼儿园,女儿依旧哇哩哇啦上海闲话,被老师戏称“上海小姐”。可是同班的小朋友说上海话的屈指可数,这下糟糕了,她能听懂别人说的,别人却听不懂她说什么。那段时间能明显感觉到她的苦闷,回家话也少了,心事重重的样子。
几星期后,女儿话又多了起来,只是从上海话变成了普通话。问她怎么不说上海话了,她满脸不高兴地表示不喜欢说。就这样,由于她的排斥,上海方言不说不说慢慢忘了。
之后的学习环境一直是普通话主导,直到现在她已经不排斥了,但也说不好了。
归根究底,语言环境是学习语言最重要因素,就算是母语没有母语环境一样会退化。我之所以没忘记上海话,是我出生以后一直到大学,周围人都是以上海话交流为主。随着外来人口增加,上海这座城市越来越有活力。遗憾的是上海方言文化在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中逐渐衰退。电视台及其它媒体也曾就此事做过报导,并通过举办上海闲话比赛来推广和呼吁年轻一代重视方言,保留传承上海的特色。
现在,我也会经常鼓励女儿说说上海话,常常她一句话逗得我笑岔气,纠正她后,她也大笑不止,然后我们反反复复几次也就记住了。希望在这样愉快的反复中爱上上海话,更爱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