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是一种很好的文章题材,它基本上属于散文类。如果非要强行往下细分,有些游记,当真介乎于散文和游记之间,他们没有严格的分界,这就是游记固有的特点吧!游记其中也有三要素,把这三要素写好了,这篇游记也就写好了。
每次写类似文章的时候,我总是在强调,对于文章而言,我说的都是个人观点。文无第一,任何时候都全凭个人喜好而已,所以,没有必要争论不休,观点认识不同者,请绕行,本人既没有高深的学问,也写不出旷世奇文,所持观点,不过就是有感而发。
声明过后,赶紧进入正题。游记三要素:第一要有所到之处。当然包括一路行程,甚至可以有所行之因。(这里需要说的是,文章内容里要有所行之处,并不是让你像写二三年级小学生那样写流水账,除非阁下要凑字。)在观景旅行途中,无论衣食住行都是有学问的,绝对不可以记流水账,让读者阅读时味如嚼蜡,便失去了游记的精髓。
其次要有所见所闻。当然需要挑你个人认为的重要之处加以描写,眉毛胡子一把抓,从头到尾一点不落下是不可取的,写文章就是这样,有的放矢,该详细的就着重描写,该省略的就一笔带过。至于哪里该浓墨重彩,哪里该轻描淡写,那就是作者的事了,一千个哈姆雷特,你懂的。
最后就是有感而发。要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大到家国情怀,小到自己的喜怒哀乐,用不着生搬硬套,最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一粒微尘而欲拯救世界,你相信我还不信呢。能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就行了。
我曾经多次讲过,文章都有相通之处。具体到怎么开头,怎么往下写,如何结尾,是作者个人素养所致,经常学习,经常练笔,慢慢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我个人喜欢的游记,注意,这里有一次强调我个人的喜好。开门见山,根本就不用啰嗦前面介绍一大堆原因,否则,很容易让读者感到乏味。如果必须举例说明,我还是比较推崇古文游记,因为自身那点营养,完全来自于古文。
比如,最好的古文游记,很多人都把《岳阳楼记》放在第一位,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原因不必多讲,全靠自身体会。《岳阳楼记》的开头,其实就是介绍了写这篇文章的原因。范仲淹是否真的没去过岳阳楼,咱们不必探讨。
开头不算标点符号(古代文章就没有标点符号),五十一个字,好了,我们现代文字比较啰嗦,那二三百字足矣,再多写,肯定会啰嗦,不信你就试试。接下来,最快的速度进入景地描写,标题为岳阳楼,着重写洞庭湖,先写胜状,再写阴天时,再写晴朗时。注意,写景时也暗藏着他当时的处境心情感觉等等。
最后就是有感而发了,当然,这就是我强调的,要根据自己所处位置和心情,之所以忧国忧民,是因为他身居高位,山野村夫如果这样写,岂不是让人笑话,普通人的忧国忧民同样能写,不过完全会与范仲淹有巨大的区别而已。
我还喜欢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更是开门见山了,假如把它翻译成现代语文,你能认为它的字数少吗?如果有人认为这篇美文没有所感,那就大错特错了,认真读认真看,凄凉寒冷就是有感而发,文章中有很多地方都暗藏着他被贬,他所处的环境以及当时的心情。
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去露白的描写,把一些东西藏在文章中,就像山里的诱人景色藏在不能抬眼就看见的山中山后,或者半隐半现,或者似有似无,那才是最好的文章,最高明的写作方法(依旧是个人观点)。
最后,只说一点,我阅读简书作者游记文章后的感觉,很多作者不是不会写,纯属懒惰或者写习惯了,他们的游记文章中,会出现大量的别人早就耳熟能详的介绍,有的是借用,有的是复制粘贴。我个人认为,那就是最大的硬伤和败笔,就算借用复制粘贴,也要用别人不熟悉的,或者通过自己的理解来阐述说明。尽量少借用,少复制粘贴,大段大段地出现,读者就会放弃阅读的。
原本一篇很好的游记,就仅仅为了字数而添加了别人的东西,绝对算暴殄天物,生生把一篇不错的游记,毁在了懒惰上,遗憾!遗憾!这应该算写作不认真吧?或许是习惯成自然。
如果想写好游记,一定要多读优秀作品,多看优秀的评论性文章,从中汲取灵感。还要多思考,结合自己的处境环境,多出去走走,每到一处就来上一两篇,时间长了,写得多了,自然就能写出优秀的游记了。
由简单到复杂,由生涩到熟练,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然注册了平台,又喜欢游山玩水,何乐而不为,快去动手写游记吧,就算修改以前的游记,把它修改漂亮了,不也是一种努力吗?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