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高考已经过去一个月,还是想起当年在绿皮火车上听来的故事。
十几年前,还没有高铁也没有动车,也是没有微信的时代,至于那件事发生的时间,还要打那算起的几年前。
火车上一个皮肤黑黑的小女孩,来自东北,初中结束就不读高中,随便去读个中专,聊了一会,她开始听我的劝告,打算回家去读高中,再考大学。
她很喜欢说话,在相信考大学会有更好的生活以后,就说起她村子中的故事。
一个男生,读到高中,学习成绩极好,但也极其倨傲,他能轻易落下班级第二名几十分,只有一次意外,那次意外也毁了他自己。
因为帮助家里做农活,又连续几天休息不好,这个男生在考试中被原来的第二名超过了几分,他也首次退居第二名。
在愤怒之中,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来回应这个“羞辱”,他拒绝再去读书,并且拒绝听任何人的劝告,不管家里人,还是亲朋好友。
于是,他就在家里种地喂马,生活在经久不变的乡下。直到我遇见那个女孩的时候,他已经二十六七岁了,最近,他终于后悔了,想再去读高中,去考大学,去见不一样的人生。
我当然不会奢望从那个女孩口中听见他性情的因由。但这类人,在做出这个非常的选择之时,他先是恐惧面对第二名,继而恐惧面对失败,甚至用自己的一生去作为代价以避免恐惧面对。
今天也是写作营中一位新姊妹写作之旅的第八天,她每天写的很认真,文笔感觉和遣词造句在悄无声息的变化,就像往期的肢体一样,文字在像一朵花儿静静的绽放。
今天她忽然写到,有声音在说“放弃吧,你写不好的”“识相点,写了也不会有人看”……
这声音从何而来并不得而知,但像宣教一样热忱,希望每个人的人生能在文字上有一种新的可能,并且认为这个梦想并不遥远,我对这些声音并不稀奇。
它有时就是来自我们的恐惧面对失败,于是一味的躲藏,甚至自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还是躲藏不掉;有时它是已经被恐惧战胜的人群,他们希望失败者多一些,仿佛世界会更温暖,但世界只会因成功者变多,才会喜乐更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