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学发来一篇关于吴景超于1919年写的《皖歙岔口村风土志略》的文章。他从位置、沿革、物产、宗法、生活(职业、衣食住、娱乐)、教育、风俗(婚假、丧葬、岁时、迷信)、胜景等八个方面进行了介绍。而对于出生于岔口镇的我来说,有些却是知之甚少,不由汗颜。细细读来,些许感叹,当年的岔口是何等繁华,而如今有点乱,没有发挥它的价值。
摘取部分原文:
“岔口山多田少,务农者大半种山为业。山中所植者:曰小麦,秋末播种,夏初收割;曰黄豆,仲春播种,大暑收拔;曰粟米,曰苞芦,五月播种,孟冬收获。山中又多植茶柯,春茶立夏后收采,夏茶夏至后收采。
田则无多,其中不过百亩而已。村人多以栽种蔬菜:如苋菜、青菜、白菜、冬瓜、西瓜、羊角、扁荚、韭菜、萝卜菜、马兰头、茄、芋、姜、葱,其最普通者也。
猫能捕鼠,犬能守户,人家畜此者亦多。豕则家家皆有,以为婚嫁丧祭不时之需。家畜之禽,则有鸡、鸭等物,以为食品。绿豆鸟、画眉、八哥、竹鸡,则养为玩物。”
如今岔口在物产方面与当年相比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改写部分如下:
岔口山多田少,务农者大半种山为业。山中所植者:曰黄豆,仲春播种,大暑收拔;曰粟米,曰苞芦,五月播种,孟冬收获;曰菊花,初冬埋根,秋末采摘;曰茶棵,春茶上市,晚至立夏;曰核桃,小而味美,或咸或甜,淡为原味,益智补脑,价格适中。山中又多植桑树,初春发芽,桑葚可食,叶供蚕嚼,枝供柴烧。
旱地较多,其次山林,户头一个分得两亩有余。
旱地,农人栽种蔬菜为主:如苋菜、青菜、冬瓜、羊角、扁荚、萝卜、香菜、马兰头、茄、芋、芹、葱,均为家常时蔬。偶有栽种水果:如西瓜、甘蔗,均为自家食用。
竹林:春季有笋,起名毛笋,头尖而黄,大小不一,壮如手臂;冬季亦有笋,名曰冬笋,小而入味,价高于毛笋;毛竹粗壮,可用于编制篮、筐、匾、箩等。
山中:野味居多,天然所赐,名如其味:胡颓子,三月可食,鲜红如枣,酸甜入味;另一未知,形味如莓,红透于三月,入口即化,人皆爱之。
犬能守户,猫未能捕鼠。豕则少许人家饲养,腊月已过宰为食用,非以往为婚嫁丧祭不时之需矣。家畜之禽,少养有鸡、鸭等物,皆为家人滋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