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1,书店闲住,再次阅读
今天去政协开会,会期一天。上午会议结束吃饭后,有一个半小时的空闲时间,乘兴散步到泉城路新华书店去看看。
走到书店四楼,闲逛了一圈,翻翻捡捡之外,闻着书香,很是惬意。
在中外文学部分,发现了一本简装本的《堂吉诃德》,一时心动,坐下来再次翻阅。
上学的时候学过课文,知道《堂吉诃德》的故事。后来大学里,在图书馆里也阅读过《堂吉诃德》原著大部头。心里头堂吉诃德的故事,已然在心里头住下来:就是那种蚍蜉撼大树,不自量力的典型。
现在再来翻阅这本书,在思索:塞万提斯为什么写这么一个精神病疯老头?既然是精神病疯老头,为什么唐吉柯德的故事在世界范围内影响那么大?
2,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的显著特点是脱离实际,耽于幻想。他满脑子都是骑士小说里描写的那套古怪的东西,在他梦幻里到处都有魔法,巨人和妖怪。
堂吉诃德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所向往的理想和他所奉行的原则并不全是骑士制度的产物,其中也包含着人文主义的内容。如他憎恨奴役压迫,特别看重自由,把锄奸救苦,除暴安良看作自己的天职。他酷爱自由和公正,敢于为主持正义而忘我斗争。
堂吉诃德性格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的行动的盲动性。他办事不讲实际,单枪匹马地乱砍乱杀,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都毫不怯懦,而且从来也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他的行动虽出于善良的动机,却往往得出有害的后果。
堂吉诃德的行动也说明他不是空想,不安于平凡闲暇的生活。他不仅有理想,而且为了实现理想、改造现实可以不顾个人安危,不顾失败,表现出一种坚持理想、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和斗争精神。
总之,堂吉诃德的形象具有他的复杂性,正因为其复杂性,才是活生生的堂吉柯德,才有如许魅力。他耽于幻想、行动盲目,是一个喜剧型的人物。同时他又是理想与现实脱节,动机高尚而行动错误的悲剧型人物。他是可笑的,可悲的,又是可爱的,可敬的。
3,塞万提斯想说什么?
也许塞万提斯创作的时候,是真的听到了一个疯老头的故事,然后就此展开小说。但是,小说的目的肯定不是只为了描写一个精神病疯老头的逸闻趣事。
跟着堂吉诃德的名义上的追随者桑丘,是堂吉柯德人物性格的对比反衬。现在分析这部小说的评论很多,大致说通过堂吉柯德处处碰壁的不合时宜,作家想告诉世人:骑士制度已经过时了,需要淘汰。随之而来的是贵族代表的封建体制,已经到了该变革的时候。
桑丘治理总督的几天经历,虽属荒诞不经,但是平民执政破除贵族的壁垒也许已经在撕开一角。
这部小说的意外收获,是成为了了解当时西班牙和欧洲社会的一部现实题材,足够的细节描写勾勒出当时的社会现状。也许这才是这部小说不朽的地方。
二,中外古代有堂吉诃德吗?
1,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
中国古代楚国的屈原就是当时的堂吉柯德。
当时,楚国在战国的合纵连横之中,瞻前顾后,左右彷徨,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面临亡国灭种的巨大危险。
在危险已经逼近的时候,楚王好细腰,朝廷一片莺歌燕舞,无人敢于把真情上报。当时,楚王昏庸,宠爱郑袖,朝廷上奸佞当道,堵塞言路。朝政荒废,人民对朝廷也丧失信心。
偏偏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忧国忧民,幻想楚王和朝廷有朝一日能够苏醒过来,挽大厦于将倾,救亡图存。
结果是,当政的公子兰等贵族阶层,争权夺利相互倾轧,终于楚国被强秦灭国。屈原在得到消息后,决定以身殉国,投江自尽。
屈原不是不知道自己的结局,只是满腔热血心有不甘,愿意做个众人皆醉我独醒、期望以一己之力唤醒楚国上下。理想破灭,明白自己无力回天,才选择投江自尽。
从这个角度说,屈原是楚国的众人眼里不合群古怪的堂吉诃德。堂吉诃德从骑士梦幻中醒来,便离开了世界。屈原是从对朝廷和楚王的幻想当中清醒过来,绝望地离开了世界。
2,苏格拉底被雅典人多数人的暴政杀死
苏格拉底是不是雅典的堂吉诃德?不好说。
公元前506年,雅典政治家克利斯提尼实行了政治体制改革,确立了民主体制。公民大会,十个联盟城邦全体成年男子(战时全体战士)参加,讨论、决定国家大事。古代雅典最高法庭,负责审理诉讼案件和国家的法律的废立。审判员由30岁以上的公民抽签产生,人数共6000名,案件的判决以投票决定。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的民主制一定会给雅典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在教授学生中传播他的理论。尤其是苏格拉底的反诘式辩论术,让他的学生在挑战权威中可以轻易让其威风扫地。
恼羞成怒的雅典执政,在民主制度下,雅典人民于公元前399年,以投票的方式处死了苏格拉底,罪名是因为他“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
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认为,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这三种制度各有好坏,民主制和君主制一样,属于“多数人的暴政”。亚里士多德则更进一步认为如果是暴君制,我们至少能起来推翻暴君,可是如果遍地都是暴民,我们又能拿它怎么办呢?
以苏格拉底之智慧,不可能预料不到当时挑战雅典民主、面对整个阶层的结果,但是仍然为了雅典的兴衰成败去充当螳臂当车的堂吉柯德。
挑战的结果,是苏格拉底犹如堂吉诃德去和风车巨人作战,最后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他也从容选择接受挑战的结果,苏格拉底可是一直清醒的。
3,哥白尼日心说
在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用日心说挑战当时的地心说。
自古以来,坚实的大地是运动的这一点在古代是令人非常难以接受的。古代人缺乏足够的宇宙观测数据,以及怀着以人为本的观念,使他们误认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
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可以很好的和当时的观测数据相吻合,因此地心说被大众广泛接受并被当时的教廷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真理的一部分。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直接面对当时神圣不可侵犯的宗教。当时宗教是由监管世俗的权力,承担着解释圣经的媒介,是人与天沟通对话的唯一阶层。当时,连世俗的皇帝贵族都要受到宗教教廷的牵制。
所以,以哥白尼一己之力,提出地球绕太阳运动,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是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是不是那个时代的堂吉诃德?
三,现代人的心里往往也有个堂吉诃德
1,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人贵有独立辩证思维,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随波逐流,不媚俗,不从众。
只要认为自己坚持的正确,虽然面对千万人的反对,也会自己坚持,不为风雨流言所动。
虽然在外人看起来,有些像堂吉诃德那样不为世俗所容。但是,堂吉诃德可贵的就是拥有理想,并且敢于为了理想而战,即使为所有人不理解。
如果缺少了这股堂吉诃德味道,在众人眼里是成熟了,但也许人就变的世故圆滑,没有棱角了,也就死气沉沉,成了契科夫说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2,人贵有定见,不为浮议所摇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生之命运实难预料。
《新儿女英雄传》里有段话:一名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在人生和做事的过程中,导致成功的因素很多,不知道哪根神经搭错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众说纷纭,辐辏攻心,难以定夺。这个时候需要有定力,不为浮议所摇,才能在合适的时间做出合适的选择,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即使不为众人理解,被认为是疯疯癫癫的堂吉诃德,也需要坚持,也许机会就在少数人的坚持里面。
3,每个人心里都或多或少住着一个现代堂吉诃德
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个堂吉柯德,每个想干一番大事的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堂吉诃德。
把事情干成了,事业做大了,成功了,就变成了传奇故事。以往的堂吉诃德冒险和头破血流,都变成了励志故事。
事业未遂,中途折戟沉沙。就成为世俗眼中的堂吉诃德笑柄,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经济学上的资源稀缺性,可以让你在坚持别人都尚未染指的不毛之地时候收获最大收益值。你做堂吉诃德的时候,你比别人早一步意识到,别人还都在梦里的时候,你收割的是无限的可能。
为清醒有主见的现代堂吉诃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