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想切入的是什么市场,想抓住的是什么样的场景和用户?
回到最前面,蜗牛想切入的是什么市场,想抓住的是什么样的场景和用户?
国民总时间-一次尝试性地市场教育
2016-2017年是知识付费元年,跨年演讲中罗胖子提出了“国民总时间”的概念,人口红利退去,随着互联网市场逐渐被占领,人们越来越适应互联网,互联网下半场的斗争变成了如何争夺用户时间的斗争,网易蜗牛付费模式的出现,在阅读领域第一次将时间摆上台面,将其变成虚拟货币的售卖,这是网易蜗牛对于争夺用户时间打出的第一张牌,本质上是对用户的一场时间式教育,不要在意看了多少内容,而要去在意你花的时间内领悟了什么,这才是你最宝贵的东西,静候这场阅读领域的时间大战吧。
时间碎片化格局
蜗牛是为了针对时间碎片化的用户行为模式而出击的吗?是但也不是,蜗牛每天免费领一小时阅读时长,一是刺激用户使用和体验软件,二是为了适应时间碎片化的格局,据统计,每天能有一小时的读书时长其实就很“幸福”了,当然这里蜗牛是为了适应而适应,可以说并没有想真正切入时间碎片化,时间碎片化意味着知识碎片化,而知识碎片化的过程中软件能够使用28原则让用户领会80%的内容,这就当属“得到”,得到也是一直在摸索中前进。所以蜗牛和得到对比起来,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想要切入时间碎片化,是为了适应时间碎片化而对软件进行打造。下面也会继续提到这点。
蜗牛到底慢在哪里
1.书桌只能放三本书的设置目的是为了让用户对选中的书进行深度阅读,阅读在深不再于多而不细
2.只对时间收费,不对内容收费。对时间收费然后全站开发书籍的方式好处是,用户可以随意查看任何书籍,减少付费试错,当然其他产品的免费试读的目的也是一样,只不过蜗牛采取的相当于“全面免费试读”的概念,减少付费试错的机率更大些。坏处是会让用户产生焦虑感,时间收费在截至日期一到时便会无法观看所有书籍,这就违背了蜗牛慢阅读的理念,并且对比其他产品付费买全本全天候免费观看的付费模式缺点就被放大了,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蜗牛的时间设计是当用户不再付费期间内,每天免费赠送一小时阅读时长!
综合起来蜗牛想让用户在固定时间内进行全本的深度阅读,又想让用户顺其自然的为时间付费,从付费模式来看,针对的群体是那些每天读书超过一小时的用户,至于效果如何就有待后期的产品验证了,毕竟才是蜗牛第一年。
读书是一场时间和内容的赛跑
无非是两个坐标:是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泛读抓重点,还是想精读悟细节变成自身知识体系。如果说将蜗牛的目标用户定义为渴望非功利性阅读模式的大众不为过,那何谓功利性阅读,即是不为兴趣,不为知识,只为职业发展,只为比别人更快,更富有,更精准而进行的阅读。所以说蜗牛的目标用户群不适合于职场功利性阅读人士,但是也不能下死的定论,人读书是因场景,因情绪,因习惯而变化的,是在功利性和非功利性之间切换的,或者在这两者的灰度边界的,是一场时间和内容的赛跑
综上,只能窥探一二,蜗牛想抓住的阅读市场,想培养的对经典书籍沉浸式的阅读氛围,想留住的慢阅读用户终究会有,只是体量如何还需后续观察。个人觉得快阅读是“了解”,慢阅读是“体会”,两者还是不一样的,快和慢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
蜗牛正在背着一个壳慢慢的向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