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径岱宗坊、关公庙、三官庙、一天门、孔子登临处,从红门徒步登临泰山。
登山人许多,但选择了徒步,便无需等待。一个人走走停停,拾级而上。
路途旁有许多碑刻,看去写着“流芳百世”字样,感觉是一个个名字,便没细看。往前走,便陆续看到许多石头上的刻字,如“拜石”“听雨”“蔚然深秀”“虫二”“渐入佳境”:还有杜甫的一首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篆书。
“拜石”见泰山,泰山之崔巍绵延的构成就是基石,汉武帝刘彻的“拜石”,以示对泰山的崇拜。“蔚然深秀”“虫二”可见泰山之上,树木茂盛葱茏,景色秀丽,风月无边,十分印景。“渐入佳境”颇得游人登山之趣。“听雨”则须另择良机,一来阳光高照,二来泰安久旱未雨,山谷间石头裸露,并无半点泉水叮咚之声,其中著名景点“三潭叠瀑”,因无雨水而消失无踪。
石阶两侧都是各种形状的石头,放眼望去,便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也有一些特别的大小景致。
比如灰绿玢岩的露头。是一种岩浆岩,由斜长石和灰石两种矿物质构成,新鲜面呈黑绿色,风化面呈浅黄褐色,年龄约17.6亿年。
还有一处叫“柏洞”,介绍如是:此处古柏夹道,郁郁遮天,人行其间,如在洞中,故名“柏洞”,抬眼望去,果见柏树森森,连人都走不过去。
诸如程咬金种下的“四槐树”,创建于明代、拓展于乾隆年间的“壶天阁”(升仙台)、药王庙等不一而述。
时间久了,看看两旁的景色十分相似。坚持往上爬,当你想要泄气时,前方还有一个景点在等你,或是石刻,或是牌坊,或是大大小小的古建筑。
经过斗母宫、经石峪、水帘洞、壶天阁、回马岭,直到中天门。
期间又看见一些石刻,如通幽、高山流水、路回峰转等。路回峰转就刻在阶梯的转角处,十分形象。
回环的山势带动着人势,从高处往下看,纷纷的人群像盘旋曲折的长龙,游动在泰山的天阶上。身置期间,来来往往上山的下山的都是一些陌生的面孔,真的可谓是“扶老携幼,往来而不绝者”,一位拄着拐杖的高龄老人在儿子的搀扶下爬山,一旁的中年人在那里低声感叹:“这玩命啊!”也有许多年轻的老年人。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是其中一个主体,还有三十多的父母带着读小学的孩子在相互比赛的,还有一些年轻的父母拖着孩子、背着孩子、抱着孩子上山的。还看到一位三十左右的年轻人在拜山,没走几步,就跪下来,行大礼叩拜,我想他一定是遇到天大的难事了,愿他虔诚的心使他心愿达成。
走在红门上山下山的,都是勇敢的人,都付出了体力,流下了汗水。目睹他们的神情,是笑脸,是坚持。看到一组人下来,我们忍俊不禁,他们拄着拐杖,一拐一拐,身子一扭一扭十分艰难,大家纷纷大笑着招呼:登月回来了!他们从早上开始从红门登山,一直徒步到南天门,又徒步下山。真心佩服!
其实我本来是不登泰山去岱庙的,怕人多,怕没完没了的等,怕太挤。后来热心司机的建议使我改变了主意。反正想走到哪里就哪里,不想走了就回头。
我于十点到的泰山脚下,一路观光,进去入红门已经十一点多了。我想,最晚两点,我就下山。结果游山的人热火朝天,深深感染了我。年龄比我大的人坚持着,小孩子坚持着,那我也坚持下吧!于是从两点到三点到四点,陌生游客的坚持给了我莫大的勇气,让我产生信念产力量倍增。四点多的时候,终于望见了“中天门”,听见了一阵欢呼声。从中天门可以坐索道到南天门,或者继续爬行,登临险要十八盘,到达南天门。
我止步于中天门,那是我心中的目标,也是大多数人的目标。从中天门遥望齐鲁大地,只见隐约的民居掩映在一片落日照耀下的青翠之中,美好祥和。
一个人爬山需要勇气,一个人爬山有点孤独,一个人爬山也很自在。我本以为这一拨拨陌生的登山者与我无关,但我发现,正是因为这一拨拨愿意为泰山不停止脚步的人,我才能有更多的勇气,一步一步爬到了中天门。
抬头仰望,我想,下次吧,一个人也好,结伴而行也好,跟着勇敢的拜山者,爬过十八盘,登上南天门。
下山途中,落日闪得极快,在朦胧夜色的山路中,我毫无惧意,因为身边依然有来来往往的登山者。只是,此时上山的年轻人更多了些,他们是去看日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