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段话来源于“晏子使楚”的故事,见于《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成语“南橘北枳”或“橘化为枳”是出于此,用来比喻同一事物因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而发生变异,或比喻人。
那么为什么淮南的这种橘树在当地能结出又香又甜的果实,而移植到淮北后,结出的果实却像枳一样又酸又苦呢?
“南橘北枳”是说南方的橘子移栽到北方之后其味道、色泽等品质都发生变化,不能称为橘,只能称为枳的现象。地理环境的改变可使性状发生改变。“南橘北枳”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南北之差,主要是因为秦岭-淮河线。南北分界线,一般指的是秦岭-淮河线。秦岭即在中国中部横亘着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它就象一堵“挡风墙”阻止冬季冷空气南下,拦截夏季东南季风的北上。淮河位于中国东部,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是中国七大河之一。秦岭-淮河线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此线的南面和北面,无论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或是人民的生活习俗,都有明显的不同。这里说的南北之分,是指自然地理上的南北之分,也说是亚热带与暖温带之分。
柑橘是生长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水果,秦岭—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在气温高、丰富的环境下形成的土壤条件,适合柑橘的生长,其味道酸甜可口;而秦岭—淮河以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气温低、降水少,土壤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在这一地区生长的柑橘皮质、形状、味道都发生了改变。
晏子说:水土异也,便意味着柑橘生长也需要它所适应的水土环境和生存环境。但晏子所说的“水土”实际上不完全是水和土壤,应该还包含气候等因素的。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柑橘的生长习性,柑橘为多年生常绿果树,它的一生经历营养生长、结果和衰老、死亡的变化,且一生中随着四季的气候变化有规律地进行萌芽、抽枝长叶、开花结果、进入相对休眠等物候期。
柑橘性喜微酸、湿润环境,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6度,最适合生长的湿度为75度,而我国南方的气候条件完全满足柑橘的生长,季风性气候为南方带来了充沛降水保证了南方湿润环境,为柑橘的生长和挂果成熟提供了充足水分。在土壤环境上,北方土壤以黑土地为主,而且土壤湿度比较低,并且柑橘对土壤的PH值要求比较严格;在南方种植的柑橘一般选择土壤稀松,排水条件较好的地带种植,而碱性过大的土地不利于柑橘的生长。
南橘北枳说明了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其中对生长在南方的橘子的影响比较大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柑橘是热带水果,南方气候受靠近海洋的影响,所以比较暖和,于是,柑橘在温度高的南方生长良好;在温度较低的北方生长不好,温度低影响了柑橘的品质。
总而言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北则为枳”,即“南橘北枳”并不只是晏子所说的“水土”因素,还有气候等因素造成的,不过也说明了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着不同的植物的生长,环境对植物生长有指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