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堂写作课》的第一讲中,提到这样一句话,“每读一篇文章该作内容的与形式的两种探究。”
什么是内容上的探究呢?
总结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究竟讲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与我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或者作者借这件事向我们传递了怎么的价值观和感情。
形式上的探究则是指,一篇文章是如何布局的。包括如何开篇,如何导入,怎样起承转合,以及怎样结尾升华。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种学习写作的方法--拆解法。
相信你一定听很多老师讲过拆解和模仿,也许学习了一些拆解文章的方法。可是无论你学习了多少知识,不去思考,不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很难融汇贯通。
回想之前拆解的青云文章,以及老师和书本中教授的方法,我总结了自己拆解文章的思路和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第一,在拿到一篇文章时,先通读一遍,如果有条件的,可以打印出来,或者抄写一遍。这样做的好处是,让自己更熟悉文章内容。
经过几次拆解之后,你会发现,大多数的青云书评文章(9月1日改版前),字数都在4000字以上。
第二,文章的结构非常简单,就是我们上学时学的总分总。先总起抛出主题,再分段落阐述观点,最后再总结升华。
书评相关的文章,总起的部分,除了与正文内容相关外,还要留一些笔墨介绍作者,以及这本书的地位。如果能有其他名人名言来佐证就更好啦。
在书评中,作者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之前点评时,发现很多小伙伴忽略了这个部分。这个部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你只有把作者介绍好,把写书的背景交代清楚了,才能让读者有信服的感觉。
不然有些喜欢抬杠的作者就会说了,“你说这本书好就好了,凭啥?”作者简介和写书背景,刚好替你解决掉这些问题。
第三,正文部分的观点有理有据,从书中来回到书中去。更高级的写法,还可以把这本书与同期同类的书籍做对比,或者同一作者的不同书籍做对比。
先说,从书中来到书中去。无论写什么文章,都不能一直讲大道理,说教的成分太重,很容易让人产生厌恶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入原文的故事情节。
有时候书中的例子离我们很遥远,还可以联系自身的情况,写一写身边的人或事,只要与主题相关,并且能够自圆其说,都是可以拿出来写的。当然到了最后,一定要再回到原文,这样每一段都能遥相呼应,让文章的结构更完整。
更高级的写法,是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来突出你的观点。无论哪种写法,都不要忘记故事+感悟的写作方式。
光有故事,没有感悟,缺乏醍醐灌顶的感觉,就像《七十二堂写作课》中讲的,那只能算作一篇记叙文或者叙述文。只有感悟和大道理,只能算作是说明文或者议论文。现在网络上盛行的新媒体文,是结合了以上四种形式的观点文。
第四,文章结尾处,回到原文总结升华。
即便不是书评文章,你也一定会有一个观点。那么结尾,就是总结观点,点题升华。
很多小伙伴包括我在内,都知道最后是总结和升华,但升华的力度往往不够。为什么不够呢,单一的就事论事,缺乏发散思维。
这里所说的发散思维,指的是引深。也就是说,虽说你通篇写的是学习做菜,最后笔锋一转变成学习写作,或者学习别的技能,这就叫引深,引出更深层次的意思。这样写,可以增加文章的信息增量,给文章加分。
第五,当你发现这篇文章特别符合自己的口味,完全打动了自己的时候,就是该模仿的时候了。
标题,行文风格,语气语调,金句,都是模仿的对象。
或者干脆,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试着按照自己的理解写上一篇,再从中找找差距,反复几遍,你会越来越有感觉。
在《七十二堂写作课》这本书中还提到了,要多多注意作者词汇上的应用。我也曾不止一次听老师讲过,翻阅字典的好处,可惜自己一直没能坚持下来,也没什么效果。倒是可以接着这个机会,重新把这件事情捡起来,用三五个月的时间,翻几遍,一定大有益处。
最后,再总结一下。拆解文章时,我们要关注作者的写作风格,文章结构,以及金句好词的运用。模仿的过程中,除了仿写金句外,还可以提取观点进行创作,反复对比,寻找差距。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内容我们要一字不落的全部吸收,别忘了向那姐借一双慧眼,“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只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在不断拆解和模仿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风格,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