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陪着女儿在家把《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一日成才》看完了,虽然比起《熊出没》的有趣惊险,她还不太懂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发生了什么事,只一味的追着她认识的人物激动兴奋。但是坐在旁边的我却对电影反映出的教育现实开始反思,感触颇深。
故事的起因是围裙妈妈像大多数的普通母亲一样,为了让大头将来成为成功人士,不辞辛苦的带着大头儿子辗转于各个兴趣培训班,希望他早日成才。但是天性爱玩的大头不仅逃课还处处闯祸,让围裙妈妈失望不已。正在这时他们一家遇到了拥有神奇眼药水的博士,表示可以帮大头一日成才。但是虽如愿让大头儿子成为世人推崇的天才儿童,小头爸爸却发现儿子与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远,直至博士要把大头从他们身边夺走才翻然醒悟。
印象最深的是,小头爸爸面对早已视自己为陌生人的儿子跟众人说:“我和围裙妈妈都很爱大头儿子,希望他学的越多越好,得到最好的未来,可是当他学的不如别的孩子的时候,我们开始焦虑,担心他笨,担心他失败,担心他比别人差,可是现在他是成功之子样样完美,他却再也没笑过。其实最笨的人是我,生活中任何简单的事情都可以成为他的乐趣,那才是天才,是我们把自己的焦虑强加到了他的身上,对不起,我的儿子”。
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许多父母也正因为这种焦虑,强行让自己的孩子按照所谓的成才计划一步步的施行。他们不遗余力的辅导孩子功课,不辞辛苦的带孩子辗转各种培训班,极度积极的带孩子参加各种比赛,然后满心欢喜的用孩子的成绩单与他人的评价来获得自我满足,同时靠外部反馈来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优秀。
可是,父母如此“劳模”,有没有问过孩子的感受?你有没有问过孩子他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有没有问过孩子每日背着你的希望努力他累不累,有没有问过孩子当你对着成绩单雀跃时他是否感到被冷落?说到底,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揠苗助长式的培养方式,只是源于周围竞争环境导致的自我焦虑,因为无法自行排解,所以转嫁到了孩子身上。
那么,当孩子过早的处于竞争环境时,对他有什么危害呢?
首先,过于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许多家长判断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就是看成绩,成绩好就得到奖励,反之,就会从孩子努力的过程中挑毛病,以此“帮助”孩子下次考好。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常常会给孩子造成一种误导,即努力的过程不重要,最后的结果才重要。由此引得孩子不知不觉养成一些坏毛病,比如偷改成绩单、拖延学习(造成很努力的假象以逃避责备)、为得到想要的结果投机取巧……
其次,竞争焦虑导致内心力量不足
著名教育专家尹建莉曾说过:“当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到各种“比”的事情上,自我成长力量就开始分散,而竞争带来的焦虑感又会更多的消耗孩子的精力……孩子的内心变得越来越羸弱”。许多竞争意识过于强的孩子,往往不能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长期沉溺在以往的失败中一蹶不振,就是因为竞争焦虑导致内心对自己缺乏肯定,从而自我力量不强。
最后,被动竞争导致学习兴趣直线下降
谁都知道孩子小的时候,因为好奇所以学东西的兴趣特别浓,学的也很快。但是一旦家长介入并且强行按照社会的规则去要求孩子按部就班的学,往往会让孩子的学习兴趣不断下降,直至学会敷衍了事。
凡事都有两面性,竞争运用的好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但运用过度就会与预期结果相去甚远。因此就像尹建莉所说:“竞争一定要守住两个度,一个是心理程度,一个是年龄向度。前者说的是“适度”的竞争是好的,不要“失度”;后者说的是并非任何年龄的人都适宜参加竞争,比如老人和小孩。”
希望我们都能好好把握尺度, 让孩子在适度竞争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