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从穷乡村走出来的河南状元,写了一本书,让冯小刚求了他十年

作家刘震云

有一天,刘震云正在菜市场里跟小贩为几斤西红柿讨价还价,电话铃突然响了。朋友在电话里告诉他:“你获奖了,奖金50万!”刘震云听完愣了几秒,随后兴奋得差点蹦起来,赶紧付了钱,喜滋滋地拎着半袋西红柿回家,美美地给自己煮了一大碗西红柿鸡蛋面庆祝。

谁能想到,这通电话之后仅仅三个月,“中国作家富豪榜”就公布了,刘震云凭借一本《一句顶一万句》一举登榜,光缴纳的税就高达160万,直接跃升到富豪作家第26名,从此,这个来自河南农村的穷小子,也能跟冯小刚、王朔这样的大佬们平起平坐了。

1958年,刘震云出生在河南新乡一个偏僻的乡村里,家里穷得几乎揭不开锅。有一回家里来了客人,刘震云跟着父亲硬着头皮去镇上饭馆赊三个馒头,不料却被厨子狠狠地嘲讽羞辱了一番。刘震云当时只能满腹委屈地忍下来,毕竟怀里的馒头是要招待客人的。

1978年,正当刘震云准备跟表哥一起去工地搬砖挣钱的时候,高考恢复了。抱着试试运气的想法,他也去报了名。谁知这一试,就试出了当年河南省的文科状元。他的人生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本来只能搬砖养家的农家子弟,居然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刚进北大时,教授在讲台上告诉新生:“咱们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台下的刘震云跟着鼓掌,没想到,最终打破这条规矩的,恰恰就是他自己。

当年刘震云从河南的小村庄来到北大,满校园都是新奇的东西。有一回,他发现身边的同学嘴巴里总嚼着东西,却始终不好意思问那是什么,直到大三,他才偶然从舍友那里得知,这玩意儿叫“口香糖”。成名后,刘震云曾半开玩笑地回忆:“当时我是真的不知道那是什么,我只见过村子里牛棚里的牛才这么嚼东西。”

童年贫穷的烙印让刘震云吃了不少苦头,但他的人生也并非只有阴云密布。大学毕业后,刘震云经由著名学者孙郁先生的推荐,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任教,过上了相对安稳的日子。

但他的内心深处,仍然对文学创作充满了渴望。他的文字,总是带着乡土的气息,关注着那些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字里行间透露出质朴和善良。这种文学坚持,也让他的生活一度非常拮据。

真正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是他后来认识了冯小刚和王朔。王朔当时把刘震云写的《温故一九四二》推荐给了冯小刚,冯导看完书后一发不可收拾,立誓要把这本书搬上大荧幕。刘震云起初不同意,他曾戏言:“把一部小说改成电影,就像把良家妇女变成了风尘女子。”

但冯小刚执念深重,竟然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坚持请刘震云到家里吃饺子,而且每顿都必须是徐帆亲手包的。十年饺子宴终于打动了刘震云,两人也因为这一段缘分成了亲密的好友。

1995年,冯小刚与刘震云合作拍摄了《一地鸡毛》,电影上映后大获成功,刘震云拿到了八万块钱的酬劳,兴奋得带着一家老小跑去吃了一顿“高级西餐”——肯德基。

世事兜兜转转,如今的刘震云凭着一支笔,不但名利双收,也再也不用担心吃不上饭了。

问刘震云这辈子最满意的作品,他毫不犹豫地说是《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讲述的其实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故事:三代人,来来回回,只为了寻找一个能够真正聊得来、懂自己心声的人。

人生在世,谁不渴望找到一个知己?刘震云用最朴实的文字,把中国人那种骨子里的沉默和孤独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在书中写:“有些人原本无话可说,后来却渐渐聊得热络;有些人原本亲密无间,突然间却变得无话可说。亲情友情爱情,说到底也不过就是能不能聊到一起。”

我们中国人习惯了沉默,把深情埋藏在心里,不善言辞,却渴望有那么一个人,能一句话就读懂自己所有的心事,仿佛他的一句话,顶得上旁人千万句。

或许,你的人生中也缺一个知己,缺一个说得上话的人。不妨读一读刘震云的这本《一句顶一万句》,或许你也会在这本书里,找到那个心灵相通的声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