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桥的散文

本文属于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作者,抄袭必究。

董桥是香港七十年代有名的散文家,他博学多才,早年在台湾成功大学毕业,后去英国伦敦大学留学。

董桥喜爱古董,中土的书法、字画、古玩和西洋的旧版书、藏书票,是他写作和品鉴的对象。董桥善于将旧人与古物相联系,写出历史的斗转星移,写出自己的感慨万千。

作为学者型作家,董桥的散文静深、内敛、雅致,瘦劲中自有氤氲,淡笔中映现浓情,兼具周作人的博和淡与钱钟书的深和理。

很喜欢董桥的《旧时的月色》与《腊月里的玫瑰》这两篇散文,即使还没有看过文章,单只凭这两个题目就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人有一种必须读下去的欲望。

《旧时的月色》一文开头写道作者在星期天的下午独自漫步于旧巷老街,无意中发现一位卖破烂儿的老头儿,他面前的地上堆积了一摊旧物。这些旧物有残破的字画、生锈的铁罐、尘封的瓷器、泛黄的信件、破裂的砚台……

十几个好古之士和古董商人团团围住进行选购。因为购买古董,还发生了许多传奇故事。其中一个古董商人花了两百块买了一幅画,经过装裱之后竟卖出了三万块钱的高价。一位教书先生买了一幅漂亮小姐的画像和一把牛骨梳子,结果夜夜做起了噩梦。

作者谈到冯骥才的文章《文化的忧患》,冯骥才认为收藏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大嗜好,这是传统文化的回归,同时也提到古玩、古董、文物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点题,写道文化不止在四书五经里,也在堆了一地的旧时月色里。这篇散文的题目有一种诗的韵味,将古旧之物比喻成旧时的月色,给人以贴切优雅之感。整篇文章的语言流畅自然又不失清新淡雅。

董桥的另一篇文章《腊月里的玫瑰》由一张登在报纸上孙中山故居的照片引起,文中写道故居里有斑驳的门墙,婷婷的街灯,不知道是晨曦还是夕阳斜斜地照亮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这一幅景观。

在孙中山故居里还有一棵大树,名为酸豆树,是孙中山先生在十七岁时亲手栽种的。这棵酸豆树曾被台风刮倒,经过管理人员的修护竟能顽强地生存下来。

孙中山先生的故居经常有上千人游览,其负责人将这棵酸豆树上所结的花朵制成凉茶供游人解渴,这酸豆花茶酸酸甜甜味道很好,不但让人生津止渴,而且清香开胃。

郭沫若曾到孙中山故居游览,并且写下了一首七言律诗,写到此处作者笔锋一转由孙中山故居以及那棵酸豆树勾起自己的怀旧往事。

作者喜爱古旧之物,二三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以及七十年代作者所搜集的二战时期的明信片、旧信封、火车票。这些古物是寂寥时光中的慰籍,是腊月盛开的玫瑰。

文章最后作者写道没有旧文学底子的语文,就像是孙中山故居中失去了那棵酸豆树,失去了婷婷的街灯,只剩下斑驳的门墙。

文章以孙中山故居起笔,其中巧妙地与自己喜欢的古物相联系,文章最后又以孙中山故居落笔,两者之间前后呼应,既写出了作者对于孙中山故居的神往,又写出了对于古旧之物的喜爱之情。

读董桥的散文,就像是在品一杯淡淡的茶,清新淡雅却韵味无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