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一篇旧文
言西小熊重新返岗,教学任务不是很重,也有时间去读些无用之书。今天给大家分享是我喜欢的一个作者,他叫董桥。先生初为《明报》编辑,后被《苹果日报》高薪挖走。先生也是上一代老派文人,文章里透着古味的情趣。
接下来就说重点,这本书名叫《董桥散文》,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先生两百多篇散文,读起来挺过瘾。
“你一定要读董桥。”这话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就听过,那时候痴迷散文翻译,《英语学习》有一期谈到夏济安先生,里面提到了董桥。先生对翻译的见解更是一针见血“下等译匠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给原文压得扁扁的,只好忍心吞气;高等译手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跟原文平起平坐,谈情说爱,毫无顾忌。”
这种不顾忌,在他给女儿的信中也有体现“对了,不要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课堂上和教科书里;多抽空交朋友,多出去逛逛。老远跑到外国去,不是为了一张文凭回来见我。”女儿能不能自信,能不能遵从自己的内心,跟父亲的思想灌输密不可分。不强迫女儿为一纸文凭而活,开明的父亲,是女儿一生的福气。
当然读者能读到这样的文字也是有福气的。比如,《就那么回事》一文,作者把语言比作“思想的外衣”,在符号的世界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想法。所以,他说曹雪芹的“语言外衣”,现代人穿起来不合身也是难免。“泣残红”、“风雨夕”一类的场景,读者感受不同,理解也不同,有的大彻大悟,有的积极,有的消极。
无论情绪好坏,先生有时间总爱逛书店,他说逛了那么久书店,总觉得自己了不起,书店没什么了不起。可先生总不按常理写文,随后笔锋一转,福艾尔斯书店却让他看到了书的威力,让他写作的勇气完全消散。那些书仿佛在说:“好小子,还有什么好说的,还有什么好写的。”最后,先生点题原来这家书店是世界上最大的书店。
这样的散文读起来就很轻松,跟着先生的笔墨一步步来,书店的格局见到了,同时带来不一样的联想。有了联想,再添入时间与空间,思维就有了足够的张力。这种力量让我们的思想总在过去和未来,而身体与呼吸永远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