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生至少有15年的时间在学习。但是你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你的学习有效吗?你在学习方面有哪些可以分享的成绩?
回答这些问题有一些汗颜。原来以为,学习就是做笔记,做练习,埋头苦学。看了《有效学习》和猫老师的求学课才知道,学习是一门技术活。只有掌握了学习规律,才能让学习更加轻松。
动机为先,战胜拖延
有学员问我老师,你说我为什么会拖延?
我问他,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他说我不知道。
不解决为什么要学习,就无法决定要不要做这件事。
想要解决拖延的问题,首先要问自己。做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
我在上《发展心理学》的课时,总要先问问学员。你为什么来学习?我也会这样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
01 我的父辈当中,好几个人都在壮年去世了,原因就是他们脾气很差,经常生闷气。我学习心理学就是为了自我救赎,改变自己的性格特点,延长生命。
02 在人际交往当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我甚至社交焦虑带来的痛苦,为了让孩子学习情绪管理,获得快乐和自信,我首先就要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做好陪练。
03 我是一名教师,无论是教学还是育人都离不开心理学,要懂得学习的规律,懂得大脑的使用方法,还要懂得人性,才能教育好学生。
当我有这样强烈的动机,学习心理学对我来说就不是玩票,而是扎实深入的系统学习。
目标导向,克服情绪。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列学习计划是成功的关键。
当看到如山一样的任务时,大多数人都有一个想法涌上心头。这么多,什么时候能干完呢?干了也没用,还不如休息呢。
你这样想的时候,自然就没有动力学习下去。这时你需要聚焦自己的目标,把目标分解成可实现的小目标,列出计划,每完成一项计划就对自己进行奖励。
好多时候,我被讲课的压力压垮想逃避的时候,都使用九宫格进行任务分解,再一步步完成。
深度学习,知用合一
学到的东西能够去用,在实践中检验,才说明真的学好了。
学习心理咨询更是这样,给别人讲道理,做心理教育只是心理咨询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通过来访者的故事,看到问题背后的原因,形成对于这个人和问题的假设,根据咨询师的判断设计咨询的方案,才是最难的部分。
这样的能力并不是听几节课,看几本书,就能够培养出来的。这个需要在实践当中去学习 ,面对真实个案,去思考,假设,推理,检验,调整,学习心理学实际上是在培养一种系统化的思维。
以教为学,寻求反馈
教是最能判断一个人对知识是否理解的工具。我在没教之前,自己看书时都觉得看的很不错,全都理解了。但是当我转换角色,作为一个老师,去讲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就会发现,还是讲不清楚,说不明白,这需要我对于知识重新进行加工和理解。去查阅其他的文献资料,阅读同类的书籍,寻找案例来解释说明,这些都加深了我对于知识的理解。
站在讲台上,是最容易得到反馈。学员的参与程度,动作表情和对你的态度,以及讲课之后的反馈,都会成为你判断自己讲课效果的依据。
我评价自己讲课有一个标准,能够深入浅出的,用最简洁的语言向大家解释清楚某一个知识点,并且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让大家产生思考才说明这个知识点我已经领会了。
回顾反思,温故知新
过去我从来没有回顾和反思的习惯,做了就做了,过去了就过去了,毕业二十几年,并没有什么长进。
从2018年起,我每次参加都地面课会在晚上进行回顾和整理,开始学习思维导图,开始写每日复盘,开始做逐字稿,开始对每天做的事,进行回顾,这一年我的成长是飞速的。
从写不出来都写成习惯,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雷打不动进行复盘反思,从不再朋友圈点赞到分享自己的感悟……我不断的破框
我知道:
我知道我能十天看完十本书,
我知道每天能够写出800字的文章,
我知道我能够讲好一次讲座,
我知道我能够完成百日打卡任务,
我知道我能带领读书会,
我知道我能用语音分享学习心得,
我知道我能学会做海报,
我知道我复盘能坚持300多天
……
所有这些都给我带来了自信和满足。
这种来自于内心深处的那种自我效能感,让我非常享受学习的乐趣。
我的计划:
01 学习优化复盘,让复盘推动深度学习,形成系统化思维。
02 每天进行写作打卡,先写成习惯,让写作不再困难。
03 主动寻求反馈,不断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