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抚松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西北麓,是松花江源头和全国重要的林业基地,拥有10万公顷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87.6%,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21度的夏天”“森林城市”“冰雪运动天堂”等都是其独特的生态产品名片。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抚松县6159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有94.1%的面积属于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面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两大任务,抚松县一手抓生态环境保护,做大做优“绿水青山”,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一手抓生态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地发展了矿泉水、人参、旅游三大绿色产业,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效益提升,不断把“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转化为“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独具长白山区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二)具体做法
一是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强化生态红线保护和管控,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将生态敏感区域、饮用水源地等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加大生态保护、监测和管控力度,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全面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编制了《抚松县国家主体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淘汰关闭影响生态环境的产业,大力发展与主体功能相容相生的产业,形成“面上保护、有序开发”的空间结构。实施“林长制”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建立县、乡、村三级林长制责任体系,严厉打击毁林开垦、侵占林地等行为,建立对生态公益林、饮用水源地涵养林等立体管护网络,形成“山有人看、林有人管、责有人担”的工作机制;积极推动植树造林,“十三五”期间完成植树造林3.23万亩,森林抚育1.97万亩。严格水资源和水源地保护,在摸清水资源家底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取用水总量计划管理;采取无人机、日常巡护等手段,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水源的定期巡护。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开展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修复和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十三五”期间设立了2个中华秋沙鸭保护区和1个湿地公园,擦亮“绿水青山”的底色,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二是创优“矿泉水品牌”。抚松县天然矿泉水资源丰富,已探明水源地45处,被誉为世界天然优质矿泉水源富集地之一。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抚松县通过水源保护、产业集聚、品牌创优,建设以矿泉水为主的绿色饮品产业集群,推动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护水源”,促进矿泉水产业可持续发展。设立了370.18平方公里的吉林长白山天然矿泉水抚松饮用水保护区,专门成立“抚松矿泉水管理局”,规范县域内矿泉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制定矿泉水水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实施重点水源地分级保护,定期监测矿泉水水质、水温、流量等,让好资源不受污染和破坏。“聚产业”,打造矿泉水资源产业集群。政府设立专项补助资金,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推进4个矿泉水产业园区建设,先后培育了泉阳泉矿泉水等本土企业,引进了农夫山泉等国内龙头企业,集聚形成了一大批矿泉水、饮品生产及加工企业,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规模化发展优势。“树品牌”,提升生态产品综合价值。以泉阳泉饮品有限公司获准使用“吉林长白山天然矿泉水地理标志产品”为基础,打造泉阳泉饮品等品牌,以及林海雪原、峡谷泉等多个驰名商标,建立矿泉水产品的质量管控和品牌管理体系,树立抚松“绿色矿泉水”品牌;通过冠名等方式举办或赞助国内外大型展览会、高峰论坛,提升矿泉水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
三是壮大“人参产业”。抚松县拥有1500多年的野山参采挖历史和45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在发挥人参品牌效应的同时,抚松县着重在“创新、标准、延伸、平台”四个方面进行突破,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人参种植方式,锁住绿色生态。为解决传统的伐林栽参方式破坏生态平衡的问题,按照“控制伐林栽参、推广非林地栽参和引导向林下参种植”的思路,形成了《抚松林下山参标准》等系列科技成果,破解了非林地栽参等技术难题,实行人参产业绿色转型。目前,全县非林地栽参面积占人参种植总面积的93.88%,林下参留存面积达到1.87万公顷。推动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制定了《“抚松人参”加工技术规程》等12项“抚松人参”标准,实现人参生产、加工、仓储、流通等各环节标准化管理;开展抚松“数字人参”可追溯体系和人参准化示范区建设,全面推广物联网监控和化学农药、化肥减施技术,全县人参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85%以上,人参优质安全用药100%。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精品品牌。市场产品方面,开发了人参饮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及食品5大系列500余种精深加工产品,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市场品牌方面,全县拥有“抚松人参”“抚松林下山参”2个国家地理标识证明商标、“和善堂”等18个吉林省著名商标、人参米等3个吉林省名牌产品,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格局。创建交易平台,形成规模效益。建设并培育了全国最大、功能最全的万良长白山人参交易市场,覆盖鲜参、干参、人参生产资料、参籽、人参拍卖、仓储物流等交易,形成了全国人参及相关产品的交易、结算、物流、仓储集散中心,不仅降低了参农投资成本,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是做好“旅游文章”。依托林海、矿泉、温泉、粉雪等自然禀赋,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优质生态产品转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真金白银。围绕消夏避暑主题,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建立“景区带动+资源驱动+融合拉动”的“三动”迭加模式,开发了森林生态游、乡村休闲游、健康养生游等系列产品,以及长白山之路、松花江之路、人参之路三大主题线路,形成了名胜、名城、名镇、名品“四名一体”的特色旅游格局。依托火山温泉资源,丰富冰雪文化旅游。结合独特的火山温泉资源和冰雪资源,以“冰雪体育、冰雪娱乐、冰雪文化”为目标,开发了氡泉康养、森林戏雪、长白山赏雪等系列旅游产品,形成了“观天池、戏冰雪、赏雾凇、泡温泉”的冰雪旅游路线和产业集群。放大长白山名山效应,打造国际旅游名城。整合全县旅游资源,依托长白山的名山效应,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逐步形成了长白山休闲度假、冰雪旅游及运动、温泉康养和乡村民俗等高中低端互补的四大旅游模块,实现“绿色变真金、白雪换白银”。
(三)主要成效
一是生态效应显著。抚松县自然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水质持续保持优良,全县2个省级考核断面和2处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境内地表水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在II类以上。森林生态功能不断增强,全县生态公益林占林地面积的56%,木材总蓄积量8500万立方米,成为吉林省天然红松母树林基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常年超过90%,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位居全省前列。生物种群日益丰富,“十三五”期间全县建成4个自然保护区和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全县现有野生植物2639种,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数量不断增加。
二是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通过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构建了以旅游为主的服务业、以人参为主的医药健康业和以矿泉饮品为主的绿色食品业,三大产业2020年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73%,畅通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矿泉水产业方面,截至2021年10月,全县矿泉饮品产量、产值和上缴税收分别为94.7万吨、8.3亿元和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8%、80.2%和89%,泉阳泉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人参产业方面,全县“十三五”期间累计交易鲜参24.9万吨、交易额260.2亿元,销量占全国的80%以上;全县人参种植业产值达到53.65亿元,加工业产值达到248亿元。旅游产业方面,抚松长白山国际旅游区成为国家冰雪运动训练基地,“十三五”期间共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实现收入99.5亿元,抚松县被评为全国避暑旅游十佳城市。
三是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矿泉水、人参、旅游产业共带动就业10万人,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矿泉水产业带动了全县乃至周边地区物流、包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了5000多人就业;人参产业的绿色升级,带动林下参种植从业人员1万余人,建设了以万良镇为代表的人参产品加工基地,带动全镇18个行政村292户517人脱贫致富;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建设的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带动漫江、仙人桥、露水河等5个乡镇209人脱贫致富和村集体经济发展,让农民挑起了“金扁担”、鼓起了“钱袋子”,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