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称】Max翊森
【书名】《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
【阅读内容】第94页到第116页。第20篇《受众力》、第21篇《隐藏力》、第22篇《闲散力》、第23篇《压缩力》、第24篇《减除力》。
【三个问题】
1、 找出你写得比较好的一篇文章,并用受众力进行分析,提出修改意见及原因?
A:《爸爸们,你离“单亲家庭”有多远?》受众人群应该是广大的父亲们,首先抛出一个观点引起目标读者的注意,通过素材和分析,让读者产生兴趣,继而引发继续阅读的欲望,最后接受文章的观点,改变育儿的态度,积极地参与亲子教育。
2、 请用隐藏的手法,描绘一下“难过”?
A:父亲的眼神,定格在了对家人、对余生的不舍。这个眼神像是用烙铁,在我心头上烧出了一个印记,永生无法磨灭。
3、 如果你看过《聂隐娘》,当时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学习过闲散力这一篇之后,又有什么新的感觉?
A:散文就像一种散步的语言,慢慢地走,静静地逛,不用疲于奔跑,才能体会到闲散的乐趣。感悟生命的美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像远处被山峰挡住的云彩,一点点的扩散开。
4、 关于时间压缩法,你能想到其他例子吗?能分享下是怎么来做时间压缩的吗?
A:有的电影就是用这种叙事手法。(片名实在想不起来了)开头是一件事情的现在进行时,几分钟后,镜头一转,数月前,或几年前,插叙回忆中的正题部分,详细演绎了事情的起因原委与发展经过。正题部分结束后,镜头回到现在,眼前的事态继续往后发展,或剧情反转,或启迪,或煽情,给这段故事一个难忘的结局。
5、 回顾一下,前几天阅读的内容里,还有什么是关于主题的?
A:本书中的“主题力”,也是关于主题的,意在强调文中要有选择的思考,增加普世价值。
【原文金句】
1、 一开始要引起注意(attention),然后要产生兴趣(interest),接着是诱发往下看的欲望(desire),最后是接受论点去行动(action)。
(感悟——文章对读者兴趣的调动,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直到最后对论点的接受和实践,才真正贡献了价值)
2、 愈是难以形容的,愈是说不清楚的,愈需要藏在一个固定的“形象”中,让“形象”带出无限想象。
(感悟——朦胧需要一种形象去描述,用客观来体现主观)
3、 把《聂隐娘》当“散文”看,不要再把电影当故事线清楚的“小说”。
(感悟——散文和小说不一样,小说的故事线清晰,剧情生动起伏,而散文属于要在慢和静的行为中,领悟生命的真谛,品尝人生的五味)
4、 短暂的真实时间,夹住亘长的戏剧时间,压缩出的,是生命的张力。
(感悟——用短暂的现实,来压缩中间的主要故事情节,使得情节紧凑,具有张力;也从叙述故事的顺序上,调整出了不一样的感受,让读者和观众带着对人物的疑惑和对剧情的探究,有兴致继续看下去)
5、没有双臂的视觉干扰后,维纳斯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丰满的下巴,还有身体的蛇形曲线,就和谐地成为我们视觉的焦点。
(感悟——维纳斯的形象说明了:要想突出主题,就必须对一些非重点的地方进行删减,让读者聚焦在最重要的地方)
【原文案例】自行总结、使用场景
文中举例学生经常处理关于亲人伤逝类型的主题。干巴巴地直接表述情感,看起来乏味无趣;而用“座椅上的凹痕“引出心里的凹痕,”和“心跳的折线被上帝抚平”优雅地道出了一个悲伤的事实。隐藏力,其实就是暗喻,用艺术的表达方式来诉说生活的故事。
【今日读书感悟和收获】
隐藏力中,作者举的2个学生的例子,用隐藏力的方式,把一段悲伤难过的记忆,优雅地诉说出来,让人在感受到作者忧伤情绪的同时,发自内心地感慨,原来将情感有技巧地隐藏起来,反而可以让读者产生更巨大的共鸣。“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比起直接吐露心声,要高级、优美太多。表达的方式和技巧,决定了读者对文章有多深的感悟。活用隐藏力,让文字以典雅的舞姿,将情感传递到人们心底更隐蔽的地方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