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夏,四月,命苏良嗣留守西京长安。当时,尚方监裴匪躬负责核查在西京的皇家苑林,准备把苑中蔬果对外销售,以收其利。苏良嗣说:“当年公仪休担任鲁国宰相,尚且能拔掉蒲葵、禁止家人织布(公仪休禁止家人种菜织布,要求都去市场上买,不与民争利),没听说过万乘之主卖蔬果也。”于是停止。
5、
四月二十九日,裴居道担任纳言。
五月三日,夏官侍郎、京兆人张光辅任凤阁侍郎、同平章事。
6、
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刘祎之私底下对凤阁舍人永年贾大隐说:“太后既然已经废除昏君,选立明主,为什么还要自己临朝称制!不如返政于皇上,以安天下之心。”贾大隐把他的话密奏太后,太后不悦,对左右说:“刘祎之是我提拔的,却被叛我!”有人诬告刘祎之接受归诚州都督孙万荣贿赂,又与许敬宗的妾私通,太后命肃州刺史王本立调查。王本立向他宣读敕令,刘祎之说:“没有经过凤阁鸾台,怎么能说是敕令!”太后大怒,认为他拒抗钦差;五月七日,赐死于家中。
刘祎之刚下狱时,睿宗上疏为他申理,亲友们都祝贺他,刘祎之说:“这是加速我的死亡罢了。”临刑,沐浴,神色自若,自己草写谢恩表章,一会儿工夫就写成好几页。麟台郎郭翰、太子文学周思均赞叹他的文采。太后听闻,贬郭翰为巫州司法,周思钧为播州司仓。
7、
秋,八月一日(原文为七月,根据柏杨考证修改),魏玄同任检校纳言。
8、
岭南俚人之前是只交一半的租赋,交趾都护刘延祐要求他们全交,俚人不从,刘延祐诛杀其魁首。俚人李思慎等作乱,攻破安南府城,杀死刘延祐。桂州司马曹玄静将兵讨伐李思慎等,将他斩首。
9、
突厥可汗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入寇朔州;朝廷派燕然道大总管黑齿常之迎击,任命右鹰扬大将军李多祚为他的副将,唐军大破突厥于黄花堆,追奔四十余里,突厥人都散逃到沙漠以北。李多祚家世代为靺鞨酋长,以军功得以进入皇宫为宿卫。黑齿常之每次得到朝廷赏赐,都分给将士们;有一匹骏马被士兵弄伤,官属要鞭笞他,黑齿常之说:“为什么要为一匹私人的马,而鞭笞国家的战士呢!”于是不予过问。
华杉曰:
兵法就是“分钱法”,能打胜仗的将领,都舍得给将士们分钱。一般说来,主将只拿朝廷赏赐的,不参与战利品“分赃”。因为只要有分配,就必定有人觉得不公平,这在社会学上叫做“不公平幻觉”,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拿少了。而如果负责制定分配方案的人自己没拿,大家就算觉得不公平,也没法不服气。黑齿常之做得更彻底,连朝廷赏赐给他的,也分给将士们,那就人人都愿意为他死战了。
10、
九月十八日,虢州人杨初成诈称郎将,矫制于都市中招兵买马,要到房州去迎立庐陵王;事情被察觉,伏诛。
华杉曰:
这又是一个“皇帝梦”闹剧,一个无名小卒,他敢矫制招兵买马,要去拯救拥立一个被废黜的皇帝。他这个“矫制”,也不知道是矫谁的制,不可能是太后的制,因为那皇帝就是被太后废黜的。小人做事没逻辑,啥都敢干,无所顾忌,不是正常人所能理解的。
11、
冬,十月九日,右监门卫中郎将爨(cuan)宝璧与突厥可汗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交战,全军覆没,爨宝璧轻骑逃回。
12、
爨宝璧见黑齿常之有功,上表建议穷追余寇。太后下诏,命他与黑齿常之商议,遥为声援。爨宝璧想要独自成功,不愿黑齿常之分享他的功劳,所以不等待黑齿常之,自己率精兵一万三千人先行,出塞二千余里,掩击突厥部落;到了之后,又先派人告诉突厥人,让突厥人得以严密戒备,然后交战,于是战败。太后诛杀爨宝璧;把阿史那骨笃禄改名为阿史那不卒禄。
华杉曰:
爨宝璧犯什么病?他的病也很普遍,就是总要追求最好的结果,而不是追求“最不坏”的结果。最好的结果,就是独揽战功;最不坏的结果,就是和黑齿常之分享成功,那也不坏呀!追求“最不坏”的结果,往往能够得到;而追求最好的结果,风险系数就呈几何级数提高,往往就得到比最坏还更坏的结果,爨宝璧得到了,就是被诛杀。至于到了长途奔袭两千里之后,为什么要先派使者去通知突厥人,这就无法理解了。或许他又想要一个最好的结果,让对方投降?
笔者想要在这里表达的观点是:永远不要追求最好的结果,始终接受并确保最不坏的结果,这就是”不败兵法”。结果都是运气,我只负责全力避免失败。
13、
命魏玄同留守西京。
14、
武承嗣又指使人诬告李孝逸,说他曾经自己说过:“我名字里有兔,兔,是月亮中的动物,应当有做天子的名分。”太后因为李孝逸有功,十一月十八日,免除死罪,除名,流放儋州,李孝逸后来死在贬所。(又是一个“皇帝梦”故事。)
15、
太后想要派韦待价将兵出击吐蕃,凤阁侍郎韦方质上奏,建议按旧制派遣御史监军。太后说:“古代名君遣将,京师以外之事全部委托给他。最近听说御史监军,军中事无论大小都要向他报告。以下制上,不是好的制度;再说,如此怎么能要求将领立功呢!”于是不设监军。
16、
本年,天下大饥,山东、关内尤其严重。
四年(公元688年)
1、
春,正月五日,在神都洛阳修建高祖、太宗、高宗三座祭庙,四时享祀礼仪,都与在长安的祭庙一样。又修建崇先庙,以祭祀武氏祖考。太后命有司讨论崇先庙该有几个祭室,司礼博士周悰建议为七室,又将唐朝太庙减少为五室。春官侍郎贾大隐上奏:“按礼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这是百代不易的规矩。如今周悰引用一些奇谈怪论,只尊崇当权者的威仪,不依国家常度。皇太后亲承先帝顾托,光显治国大道,崇先庙的祭室数量,应该和诸侯国君一样,国家宗庙不应有改变。”太后于是停止。
华杉曰:
修建崇先庙,是武则天准备篡唐的政治操作。周悰能“别引浮议,广述异文”,就是他做了很多“理论”研究,得出结论,武氏七庙,把李氏减为五庙,那就是武氏为天子,李氏为诸侯了。他在哪里找到理论依据,我们不知道。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只要结论符合当权者的心意,理论越是荒谬,就越能显出自己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