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日是个极为普通的日子,也是一代伟人的诞辰,需要注意到,在社交软件上为教员庆生的,不仅有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人员,也有大量的年轻人。近年来,我国年轻人中刮起一阵“教员热”,读毛选、读诗词、瞻仰革命圣地、了解伟人故事,不断成为潮流,购物软件上的相关书籍一度卖至脱销。在这种种看似诡异的现象背后,其实说明了一个事实——我们的红色精神仍旧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我们的年轻人并非对主旋律不感兴趣,只要我们能讲好中国故事。
长期以来,提起革命先辈,我们的叙事风格总是离不开忆苦思甜的基调,这在立场上固然没有什么可指摘的,但也因此让大多数新时代的年轻人觉得老生常谈、老气横秋,光听到这些名字,似乎就有一种苦气扑面而来。比起听人讲述,他们更乐意自己去寻找挖掘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去发现对方与大众印象里不同的一面,从而获得一个全新的认知。探索的精神固然值得鼓励,但我们也应注意到,互联网上信息驳杂,真假混淆,倘若缺乏一个正确的指向引领,便极易陷入误区,走向歧途,乃至于混淆是非黑白,颠倒曲解历史。因此,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赓续红色基因,就显得尤为重要。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需要尊重历史。套用评论界常用的一句话,“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对那段历史有一个全面地、客观地、深入地了解,要尊重已发生过的事实,不能因一己之私、一人之见故意去曲解先辈们的本意,也不应掩盖、避讳我们走过的曲折。尊重历史,尊重真实,尊重观众,才会赢得尊重。正如在瞻仰革命遗迹时,一两个带有神秘传奇色彩的小故事,固然会为游客的旅程增添几分乐趣,但更多地,还是消解了先辈们的努力,少了几分原本应有的肃穆之意。
讲好中国故事,同样需要注重方式。能够深入浅出地讲好红色故事的人,不是没有,但毕竟不多,不能广泛地传播开来,因此,通过各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话剧、舞剧、电影、电视、小说、游戏……其实在这些方面早已有前辈做出了探索,也取得了非同一般的效果,通过他们的二次诠释,让群众看到了一个个与以往不同的鲜活形象,虽然与真实的历史有一二出入,但作为提起观众兴趣的引子,也显得无伤大雅。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充分利用资源。我国九百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领域,值得被传颂的红色故事、值得被赞扬的抗争精神,并不只有最广为人知的那些。要充分发掘当地的红色遗迹,保护好当地的红色故事,充分利用好当地的红色资源,借助现代科技将其打造成受观众喜爱欢迎的红色景点,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热门的经典故事值得被一再传颂,冷门的小众的故事也不应该被忽视,如何将这些故事讲好,讲出特色,讲得动人心弦,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千言万语,说到底,故事不过是载体,需要传递的,乃是贯穿其中、一脉相承的中国精神。当前社会思潮涌动,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年轻人产生迷茫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主旋律去引领思潮、指点迷津,如何做到这一点,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考验,也是人民出给我们的考卷,我们唯有以创新的思维去解读历史、讲述历史,才能不落窠臼,给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