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结论优先型模板
①结论→②理由·根据→③实例→④总结”
①结论是什么,也就是我们要写作的主要内容;
②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或根据是什么;
③结合具体的例子;
④这篇文章的总结。
具体的操作是按照顺序依次回答模板里的提问,比如说
我们在写开头的部分,就问问自己“这篇文章的结论是什么?”然后就把结论写上。
写中间部分时,就问问自己“我为什么得出这个结论?或者我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然后就把理由,或者依据写上。
接下来,就想一想有没有例子来证明,或者能说明这个结论,因为举例子更通俗易懂,更有说服力。
最后写上总结,这个总结可是是自己的一些感慨,或者对未来的展望。
比如,最近要写一篇关于“写作与练习”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结论是什么?-写作需要多加练习。
为什么说“写作需要多加练习”-写作只有多加练习,才能培养出“写作的大脑”。
你能举出具体的例子吗?-比如当我们多加练习后,我们就自然而然地有这样的意识:在生活中碰到有趣、或者有意义的事都会记下来,闲下来的时候把它整理成一篇文章,或者素材。如果我们没有多加练习,就不会有这样的意识,早上起床,白天忙活,晚上睡觉,日子还是跟以前一样,周而复始地过着,写作也得不到提高。
你有什么总结?-写作需要多加练习,因为只有这样,写作才能融入生活,才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这里只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要写一篇更深入的文章,可以层层递进,把理由这一部分继续深挖,搭配相关的例子。
这个模板最大的优势是“结论先行”,用结论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随着阅读的推进,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认同也不断加深。
第二种,列举型模板
文章概述(列举出总个数)→列举1→列举2→列举3→总结
这种模板适用于信息比较多的文章,比如这篇文章就属于这种模板。
这种模板常用的连接词有:
第一、第二、第三……
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开始、接下来、最后
为了便于读者吸收,信息量控制在3~5个最佳。
这种模板就好比衣柜里的收纳箱,第一层放什么、第二层放什么、第三层放什么。这样放置一目了然,便于查找。
第三种,故事型模板:
开头(负面处境)→转机→变化/成长→未来
这种模板最大的特点是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因为开头部分的“负面处境”很容易让读者“感同身受”。因为无论是谁,在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境。
接下来读者就会很期待,怎样去解决这一困境,或者文章中主人公是怎么解决的。
开头部分的负面处境和结尾部分的变化,反差越大,产生的共鸣和感动就会越强烈。
这种模板,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下面这段
“我之前的英语特别的差,虽然学了6、7年,但单词记得不多,平时也根本不敢开口。-(负面处境)
直到有一天,一个同学告诉我“电影学习法”,我的英语才有了转变的机会。-(转机)
“电影学习法”简单点说就是一边看英文电影,一边学习英语。
刚开始如果没有字幕,我根本不知道这部电影在讲什么。
我只能一遍一遍地暂停,一边查英汉字典,一边做笔记。
直到最后我不看字幕,也知道这部电影在讲什么,也知道这部电影里每个单词的含义。
就这样我一部一部地看英文电影,我的英语大大地提升了。
后来我都能跟学校里外国的朋友正常交流。-(变化,或成长)
这个方法对于我来说很适用,我将一直坚持下去。-(未来)”
第四种,事件×感受型模板
事件1→感受/觉悟→事件2→感受/觉悟
这种模板就是事件和感受重复搭配,它为每一个事件都准备了“感受或觉悟”的空间,可以很好地展现个人的特色。
只有弄清楚笔者的想法和性情,读者才会对他所写的文章感兴趣。
这种模板也简单举个例子,比如:
“今天早上我坐公交车去上班,在车上我看到一位老奶奶没有座位,于是我就把我的座位让给她了。-(事件1)
看到周围人偷来赞许的目光,我开心极了。-(感受)
因为快要迟到了,下车后我快速地往公司赶。
可是到公司楼下,上台阶的时候,我被绊了一下,差一点摔倒,还好旁边一帅哥扶了我一把。
我给他说了声“谢谢”,他微笑着,跟我说“不用谢,举手之劳”。-(事件2)
我内心暖暖的,真是美好的一天!-(感受)。”
我举的是比较日常化的例子,也可以举新闻热点或生活中的故事,然后再谈一些自己的见解,一些公众号文章就常用这种。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四种写作模板,等到能熟练任用后,可以进行任意组合。
比如第一种模板中的理由部分就可以用列举模板来写。
熟能生巧,多加练习,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