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聪明未必是好事 20230428
从来我都自认为自己很聪明,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凭借这点“小聪明”也收获了一些小成果,但是相比那些持久努力,用笨方法钻研一件事的人,我越来越发现:聪明未必是一件好事。
我认识一个慢性子的人,普通话不太好,说话慢,做事慢,性格也慢,我做完五件事了,他可能还在做一件事。但是,他每件事都做得比我好,感悟也比我深。
尽管我的表现很亮眼,大家也都觉得我做得更好,但是我不能自欺欺人,我知道我很浮躁,我远没有他那么踏实和笃定。我跟他开玩笑说,我们俩就是龟兔赛跑,我边跑边玩,偏离终点十万八千里,最后还是你赢了。
他喜欢健身,我爱好换了一堆,回头一看,他还在健身。半年过去了,我再一看,他还在健身,几年过去了,他依然还在健身,而我对新事物的热情已经凉了一波又一波。
我害怕这种人:能够几十年如一日的人。因为我知道我不行,在他们强大的定力面前,我就是一个弱鸡。
我也少见到他情绪有大的起伏,总是很平静。相比之下,我一天之内可能有N种情绪猛烈的转换,我只能把它美其名曰:“旺盛的生命力”。
关于性格,到底要不要改?我觉得不需要,因为那是你的特质。
但是,要分场合。学会了分场合,慢慢就会找到那个“既做自己又避免冲动”的平衡点。
总听别人说:“沉淀”这个词,但是到底怎么沉淀?我一直没太摸透。
也许,“沉淀”的第一步,是“静心”。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下心来,审视自己。
在读书的时候,静下心来,思考作者到底想传达什么,而我又收获了什么,而不是单线条的一字一字的把它读完。
在做事的时候,静下心来,问问自己到底要做出一个什么东西,为什么,不是跟风,更不是和任何人比赛。
那“静心”的上一步又是什么?也许是“专注”。
那“专注”的上一步是什么呢?也许是“目标”。
那“目标”的上一步又是什么?也许是“三观”?
那“三观”的上一步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可以一直问下去,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可以拿出来想一想的问题。
这也正是写作的好处,它开启了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