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1 星期五 北京
早餐给自己炒了碗面片,家里有鲁采送来的威海小番茄,脆甜带酸,扁担姐寄来的高邮湖的水芹,脆嫩清香,还有TRB餐厅送来的香肠,这碗面片用了它们做辅料。面片煮八分熟,爆香蓝调庄园的京葱,放香肠煸炒一分钟,下番茄炒三十秒,加水芹、面片炒两分钟,加盐和李锦记蒸鱼豉油,出锅前淋几滴林贞标的鱼露调味,完美!
中午改善伙食,炖了一个菜,炒了三个菜。炖菜里有鲍鱼、草鸡,还有一些肉块,加了一些白菜和腐皮,沙煲炖透了,开盖就是一股浓香;
用酱油肉炒了水芹,香椿炒了鸡蛋,再炒一个青菜,四个菜,有荤有素有菜有汤,吃了满满一碗米饭,幸福满满。
香椿炒鸡蛋。这是大棚里的香椿,赶早吃个新鲜。真正好吃的香椿,还是要等一段时间,院子里的香椿树长出嫩芽时,那个真是香。
酱油肉炒水芹。
早餐午餐吃的不错,晚餐简单了一些。熬了棒子面粥,拌了香椿豆腐,吃了两个鲁采送来的煎饼,没什么荤腥,清清爽爽的清清肠胃。
这一天继续看书学习。《东食西渐》中有一段话对我启发很大。“西方人和中国人有着本源的民族差异性,但他们一定会在求同存异中愈走愈近。”
这种差异性让西方人对中餐认识不足,甚至有很深的偏见,其中之一就是说中国人什么都吃,猫肉狗肉蛇肉老鼠肉都是中国人的盘中美馔。放眼中国各地的饮食,这个说法也许是对的,但是如果深入考察中国饮食,我觉得这个说法多少有些以偏概全、以点带面了。
走过国内许多地方,绝大数中国人的饮食还是正常的,无非就是禽蛋肉鱼奶和一些谷物。野味有人吃,但真的是极少的一部分。都说广东人吃老鼠,也听广东朋友说过他们吃过,但是真正吃过的还是少数人,猫肉更是如此,蛇肉在北方也很少见到有人吃。至于狗肉吗,这是中国饮食上的一个传统,说来话长。对于西方游猎民族来说,狗是他的伙伴,也是他的助手,因为他们打猎,猎物是兽类,是肉,因此不需要吃自己的助手;中国是农耕为主,谷物为主,肉食缺乏,一般人家会养猪养狗,为什么养猪养狗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猪狗都不和人争粮食,随便给点剩的就可以养活了,而且还是优质蛋白质来源。养羊养牛没那么多草地,只能是养不争粮食不占地方的猪狗了。因此先民们与西方游猎民族不同,与狗没有那么密切的合作关系,也就谈不上有多深的感情了。现在不一样了,狗当宠物养,恨不得是自己家的一个成员,当然不会去吃了。
西方人对中国人饮食的误解,100多年前就有人指出他们的谬误。1872年一位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出了一本书叫《炎黄子孙—华人移民史》,他就指出那种认为中餐包括狗肉、猫肉、鼠肉及其他一切垃圾食品的说法实为谬论,而这种谬论流传甚广,影响了很多很多的不了解中国的西方人。这一观点也得到一些西方来华人士的认同,一位美国传教士维尔斯威廉斯在其1883年出版的《中国总论》一书中,对中餐进行了较权威的论述,开篇即指出“中国饮食在海外享有“怪异”的名声,尽管那些怪异或难吃的食物只是中国饮食中的特例,还不及盛宴食物种类的1‰。总的来说中国饮食“种类繁多、有益健康、烹制精细”,但因为烹饪中过多用油和葱、蒜故不合欧洲人的口味。”(P38)我觉得这个观点还是比较公允客观的。
造成这种差异性认识的原因,了解中国的西方人也有所认识,《东食西渐》的作者说:“由于西方旅游者听说中国人什么都吃,所以一到中国就问当地人是否吃这些动物,当得到肯定的回答时,他们头脑里就会形成一种概念,认为这些动物就是中国人的家常便饭。”先有了一个固定的观念,然后按照这个观念找到个别的确认,便以为在中国这是普遍的事情了。先入为主就有失公允,以点带面就更难真正的了解中国了。
其实我更看重的是后一句:“他们一定会在求同存异中愈走愈近。”存在差异性不可怕,随着了解的深入,中西方一定会在求同存异中越走越近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饮食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