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五一假期的第四天。
早上起来,打开手机,读完微信里的一篇文章,上面的文字如同五月蔷薇,摇曳生姿,很是美丽。
更重要的是题目:心若不老,永远年少,很是打动我。
是啊,青春不是只指一种岁月,更是指一种心态。无论是60岁还是16岁,只要心中有希望,有梦想,就永远青春。岁月能带走青春的年华,却带不走年轻的心态,我们理应永远怀有对人生竞争中的欢乐,怀着孩子般无穷无尽的渴望。
在朋友圈里,看到居美的学生慧超发的鲜花美照,很是漂亮,好久不联系,这个特殊时期,也不免有点挂念,简单问候几句,得知她一切安好,送去祝福,愿温暖特殊时期的她。
再过问一下居家学习的几个孩子在家的情况,嘱咐几句,心安。
得知泽儿和文文今天出去游玩,嘱咐他们发我一些照片,泽儿有文文在身边,对我的嘱咐往往很拖拉,漫不经心的。
倒是文文,每次去信息都是礼貌的秒回,从来不失信于我,多了个贴心女儿的感觉,很是幸福美好。
文文给我发过来很多照片,俩孩子玩的很嗨,像小孩子一样买个水枪,他们快乐的样子很是感染我,年轻到底是好啊。
我在想,自己到底也是进步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渐渐学会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尊重孩子自己的人生,不去焦虑和忧伤,不去假设和幻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路,只要孩子们自己过的安好快乐,我们没有理由不满足。
爱人说,肚子有点不舒服,想空空肚子,不吃早饭了。他去书房刻章,我读我的书。
这本《静悄悄的革命》是我需要深度阅读的书籍,读完每一个章节都很有感触。
尤其是读到文中对于虚假性主体的论述,让我很受启发。疫情面前,孩子们的居家学习,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们拥有真实、深度的学习品质的重要性,可是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孩子们假学习习惯的养成难道不和我们过于急功近利,过于追求课堂的形式和热闹,忽视了真实深度的思考应该有的状态有关吗?
这本书,很值得家长和老师读一读。也许,疫情过后,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怎样构建家校教育的合一,怎样让课堂成为用心倾听每个孩子心声的真实课堂,怎样关注每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态,应该成为我们教育教学努力的方向。
读完两节,我写完两篇反思。我想我的确还是很勤奋的,足不出户,也可以充实时光。
午饭,做了我喜欢吃的水饺,羊肉胡萝卜馅子,味道好极了。想想上班后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使劲吃撑,以纪念居家最后的日子。
到现在,我已无法定义我的这种表现是上班恐惧症的症状,还是需要的一种仪式感。我是喜欢工作的,但是很害怕上班,不知道为什么,也许内心里真正渴望的还是有份舒适而安全的环境吧。
午饭后,没有舍得休息,因为想着晚上要和国华老师教研怎样领学生读《琦君散文》,我就一口气把《琦君散文》第四辑“桂花雨”读完了。
读着里面的两篇文章,我就笑了。
一篇是《因病得闲》,她说:至于病,中年人不外乎五十肩,风湿疼,高血压,血糖,胆固醇等等。真正忙起来也就忘记了,把它越当回事就越来越严重,因而产生一种自怜症。忙起来,病也可能不治自愈,劳力可以健身,适度的劳心也是养心法之一。因为精神专注,许多想象中的疾病也自然消失了。
这几天,因为腰疼,我和爱人常常谈论这个话题,琦君的理论也正是我的理论。我每天读点书,写点文字,也鼓励爱人去练练书法刻刻章,用的就是这样的精神疗法吧。
五十岁,人生才刚刚开始,这个年龄,不再幼稚,不再迷茫,不再功利,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正是需要好好生活、工作的年龄,怎么可以整天与病痛为伍呢?
即便是真的有病,也不防就此安心,无论是沉思默想,还是读书看文,也是因病得闲,不可消极。
还有一篇《迟来的青春》,今天读到,正好合适。
里面一段文字,说的是作者请教一个七十五岁的,看起来很年轻的老人年轻的秘诀,老人说:很简单,忘记自己的年龄。当我大清早起床时,也许有点像七十岁,一出门散步就只有六十岁,一到课堂就只有五十岁,一和青年人谈天说地,就只有四十岁,甚至忘记年龄了,人就这么奇妙,心情不老就永不会老,一感到老就马上老了。
是的,许多人心灵先老,许多人精神先老,有些人从年轻就老了,而迟来的青春,是持久的青春。
身为老师,每天和青春年少的孩子们在一起,本身就拥有永远青春的资本,怎么会老呢?
岁月不老,青春不朽,心若不老,永远年少。从今天起,跟青春来个约定,做一个平凡温暖、不老的自己。
以此文致敬不老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