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40岁始,作为教育者,我才刚上路呢。
——万 玮
这是2006年“上海教育年度十大人物”,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班主任专家库成员,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他写在自己的著作《40岁,开始学做教育》封面上的一句话。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因为书名的原因,我毫不犹豫的拿在了手里,当下就去掉了书本上的塑料尘封,迫不及待的翻看目录,想看看万老师为何说——四十岁才开始学做教育。常言道:“初生牛犊不怕虎”,“出名要趁早”,为何都四十岁了才开始做教育,是不是会有些晚了呢?呵呵。
当我浏览后目录后才发现,这里没有高大上的理论字眼,更没有华丽丽的文字辞藻,更不要说诗情画意了,一个个章节的题目就如同我们平日里撰写的工作总结,带着疑问,我阅读了作者的自序,这才明白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在自己的博客中写的一些教育随笔,那么这些普通的章节名称也就是信手拈来了,故而普通的就如“邻家女孩”。
也许正是这种可以平视的角度,让这本书带给了我更多的亲切感,走进书中就像和办公室同事在聊天一样。上个月匆匆翻阅了几章,今天再次打开的时候觉得竟然有些陌生了,那么坐在窗前再看看吧。
这次,我没有循规蹈矩从第一页看起,而是挑了一章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禅意班主任。正是这“禅意”让我倍感兴趣,作为一名老班主任,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把唯物的教育事业和这佛家“禅意”相联系起来。长久以来都觉得教师的职责应该是正统而科学地传输给孩子知识,这佛学的名词何时也走进了教育的领地?带着好奇,任凭目光在字里行间跳跃。
当一口气把这一章里的八篇文章读完的时候,我连连点头。尽管只是面对着万老师的书本,可是我犹如和他交谈一样,他很多的观点也正是我所持有的,只是很多时候我总是会怀疑自己的做法,因为在身边和我持有同样观点的同仁还是有点少。
万老师在这里所说的禅意,并不是要求班主任吃斋念佛、打坐诵经,而是告诉班主任一种工作的态度和方法。
我们都说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叛逆期有两个,一个是三四岁的时候,另一个就是初中阶段。三四岁的时候毕竟还是小孩,行为可以得到人们的“谅解”,况且因为小孩,有时候大人吓唬几句也就过去了,可是对于中学阶段的孩子——也就是常说的愣头青阶段,他们自认为长大了,但是心智又处于一种不成熟阶段这时候出现的问题就最多了,会很调皮,很会叛逆,会很自我,可是孩子调皮是问题吗?我认为——不是问题。他们的叛逆、调皮、冲动、“自我”恰恰是一个人正常成长的表现,也许在这个阶段他们身上不出现这些问题反而是不正常的。
做一名“禅意”的班主任,我喜欢。
当做为一名“禅意”的班主任的时候,我才能理解孩子们“捣蛋、调皮、冲动”的各种行为,通过这些现象才能看到他们成长的变化;才能理解他们的种种“不可理喻”;才能明白并接纳他们,并且为自己能见证他们的成长而欣慰。
当做为一名“禅意”的班主任的时候,我才能更清晰的看到自己在工作中成长的身影,从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发现那些话语背后的情绪和价值;才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语言中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去管理;才能在每个春夏秋冬的晨起夕落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幸福着孩子们的幸福。
当做为一名“禅意”的班主任的时候,我才能够在孩子们发生矛盾时不再气愤不已,而是做一个有耐心的聆听者;才能够透过一件件的小事情很骄傲的教给他们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办法,这也许比教会他们阅读一篇文章更重要;才能够不断修炼自己,让自己拥有不怒自威的魅力,“充分实施大权”,委派任命一个个“部下”;才能够指导孩子们友好相处,为那些弱小者撑腰,有效的引领那些强大者走向更强大。
当做为一名禅意的班主任的时候,我才能在和孩子们相处的日子里,时时询问自己:为孩子们做了些什么。因为,与每一个孩子的相遇都是一种缘分,他们带给我成长,而我到底能带给他们什么呢?
做为一名禅意的班主任,我才会思考和尝试在不约束和控制孩子们,最大程度的落实以孩子为中心的原则;才能让一个班级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平台,不再将自己做为班级的中心,学会成为一名班级的辅助者和组织者;才能一旦搭好班级的舞台,就让自己坐下来,当当配角、场记,偶尔当当导演,最终成为观众。
做为一名禅意的班主任,我不但要学会以儒家思想来关爱学生,要学会以法家思想来规范制度,还要以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熏染孩子灵魂,用佛家思想来看重事物的过程,而非只盯着结果,学会放下,直至最后做一个禅宗大师,不拘泥于形式,让教育的琐碎一切皆有禅意,生活充满乐趣!
……
做一个“禅意”的班主任,我努力。
当合上书本的时候,分明那份“禅意”已经在心中升腾开来,正如“禅意”——有就是无,无就是有。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里似乎什么都没阐述,但是正是这漫无边际的叙述中,有我深深的理解和方向……
至于为何四十岁才开始学做教育,那我就用封底上作者的一段话告诉你原委——
“也许有人不理解,为什么对教育者而言,四十岁才是出发点。我的理解正如孔子所说“四十不惑。”所谓“不惑”,并不是没有困难,而是不再困惑。“惑”字的结构很能说明问题,上面是一个“或”,下面是一个“心”,因为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或然,因此内心感到困惑。什么时候不再困惑?就是内心知道自己的选择,不会被外界的纷纷扰扰所左右。而是选择所带来的可能性,也能够坦然接受,不后悔。”
这就是答案吧,我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