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世界》电影于1993年在美国上映,让我看到一个逃狱的罪犯之一布奇带着被劫持的孩子菲利普一路向边境逃窜的故事,路上所发生的如父爱般的教育,引导着这个陌生的小男孩在冒险中给予他自由选择的权力,让他勇敢做自己,给他鼓励和尊重的快乐旅途。这部片子在教我们学会尊重与独立,哪怕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
简述:该片讲述是万圣节的凌晨,单亲孩子菲利普的母亲对他管教甚严,8岁的小菲利普甚至从未参加过一次鬼节讨糖果的游戏,附近州监狱的两名罪犯越狱成功,劫持了菲利普作为人质,向德州边界逃窜。途中,罪犯之一的布奇干掉了鲁莽愚蠢的同伙,却对小菲利普照顾有加。
与此同时,德州警探瑞德带着手下和州长特派的犯罪专家萨利一同火速追捕布奇。双方在德克萨斯州境内展开了一场公路赛大竞技;而小菲利普也经历了很多从未想过的刺激与快乐,并与布奇产生了一种近似父子的不寻常感情。
陌路相识,却舐犊情深:如此深沉的情感,如此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孩子真的以为布奇会伤害打孙子的爷爷时,他别分不清善与恶,却依然拿起枪打了布奇,去救一家三口,后来他一系列的动作称上是经典,把枪仍在井里、拔掉车钥匙仍掉在草丛里,然后开始逃跑。就算大人也没有他那样的理智, 在这一幕中我看到孩子的能量是无法估量的, 只是大人们从未放心的去放手,给他们自己去做事的权利。
心中的净土:布奇中枪之后说到:“我只杀过两个人,一个是伤害我妈妈的人,一个是想伤害你的人。当布奇看到妈妈因为怕孩子把新车弄脏而打骂孩子;爷爷嫌孙子动作慢而对孙子抬手耳刮子时,眼底的愤怒与不屑、憎恨与仇视,皆因他拥有一个对任何人都拳脚相加的父亲。这段近似父子的不寻常感情在影片结尾得到升华,让我看到在布奇的身上,他心中始终有一方净土,”这就像是把最美的事物撕碎了给你看,还要你不动声色的接受。
尊重选择:布奇都在用着大同小异的话对小菲利普明示,“你要怎么做选择,这是你的选择,我尊重你。他像个从未出现的父亲,教给小小菲利普作为一个男人该有的独立和坚强,他同时也尊重小菲利普作为一个孩子的天性,他还从不装那些自以为是的其他大人用自己的原则来规范孩子。
相互救赎:与其说他们是在逃亡,到不如说他们是在相互寻找着自己心中那个“完美的世界”。布奇在小菲利普眼中的“完美的世界”里找到了摆脱罪恶后的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摆托了被管教严格的不完美世界,而小菲利普也在布奇为他创造的自由完美的冒险旅行中,找到了之前从未感受到过的快乐幸福,这场短暂而刺激的旅行让他学会长大了要自己能做决定,在布奇身上教他如何自处,找回童年失去的快乐。而他们彼此得到的,就是他们共同创造的“完美世界”的产物。
在影片的最后,把一切又拉回到了“现实世界”中,但布奇的死仍然把小菲利普在“完美世界”中得到的幸福延续到了“现实世界”里,从而自己也彻底得到了“完美的救赎”。影片结尾无疑是让人“心痛”的,伴随着深深的“遗憾”。
《完美的世界》使用了大量的爵士乐,营造了太过完美的光影传奇,一个越狱的劫匪,一个单亲家庭被劫为人质的孩子,他们两人之间的公路之旅,那看似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间的默默温情,电影以最为美好的情愫,涅槃而出的是一段质朴不夹杂一丝杂志宛若天使般美丽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