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军师孔明曾经说过:“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多读点书,多学点知识,仅仅是为了让自己远离平庸这个可怕的词语。说着是容易,想一下每当被各种不理想的成绩无情地打击的时候,还能保持非学无以广才的初心吗?还能够淡定地告诉自己,别慌,小问题!
能!你想你就能,想尽办法必须能!
学习和困难是相伴相随,同生同灭,学下去就意味着更多困难,没有困难也就意味着你已经停止或者放弃学习了!伏尔泰说过,当你读书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的很少。所谓困难,恰恰就是暴露我们不知道的或未曾知道的东西,而我们却往往不肯接受。但是,一味地消沉只意味着在困难中原地守候,为自己找动力突破困难,才不是一个懦弱者该有的作为。
我曾陷入过无数次的消沉,即使我不愿意,但思绪总会被种种所谓的“困难”所缠绕,为自己找动力显得十分重要!有个例子是我一直用来激励自己的,或者说是学习的榜样。(榜样作用是很强大的,嘿嘿!)这个人说来大家都熟悉得很,杨士奇!明朝“三杨”之一,我说得夸张点,没了他,很难有仁宣之治!(因为登上皇位的很可能是朱高煦,而不是朱高炽了)不过他的这些功绩都不是重点,他的童年才是最最值得我敬佩的。我们都知道他少年就身处战乱(老朱“造反”),小小年纪的她就跟着母亲四处避战,可这样的环境下,他母亲还是不断地教他读书认字,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读书的热情并没有因为社会环境而动摇,四岁就熟读四经(史书是这么记载的),想想我四岁的时候可能在想哪种棒棒糖比较美味,真是惭愧!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那么小的年纪,都有着不怕困难努力读书的信念和决心(在当时那种环境推测并不是为了科举才如此),不过这样的才子终究是会被重用的,内阁七成员之一,也就有了我们所知的仁宣之治。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所敬佩的人,这其实就是动力,想想自己,再对比一下当时的杨士奇,说困难,哪里比得上。论年龄,大个十来年。没有消沉的理由了吧!不过,想始终只是想,行动!有行动才是王道,只有不断地激励自己,并且想到就要行动,我觉得这个道理也是自己今后要烂记于心的。
读书破万卷,多读点书有百利而无一害,每次遇到困难,我相信,为自己找点动力,总能走过的。
但愿自己初心永存,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对准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学习自己的榜样,keep going,never comprom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