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核心素养”一词成为教育关注的热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核心要素已经成为语文界的共识。陈先云先生多次提到“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他列出了小学核心素养清单: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初步审美能力。他指出,语言理解与运用,是处于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以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为基础,是在培养、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他同时谈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实施途径,认为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素养的形成过程,主要是学的过程,学的过程不是一次能够完成,而是经过多次培养、反复训练才能够具备,而课堂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实施途径。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到现在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和语文核心素养之间的距离究竟如何呢?我们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距离应该很近。
从2001年我国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我们第一次知道了“语文素养”这个热词。何谓语文素养?我们明白了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做到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堂内外,我们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时,我们可以看到老师们在课上努力指导学生理解并运用着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竭力培养学生做到“六个一”,即有一定的识字量和词汇量;能写一手好字;能读懂一篇文章(包括一本书);能写一篇内容具体、文从字顺的文章;有一副好口才;养成一种好习惯——天天读书。
十多年过去了,我们每天努力所做的,正是陈先云先生所列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上的内容——“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初步审美能力”。因此,我有理由这样说:我们和语文核心素养的距离应该是很近的。
但是,在好多课上,我们却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预习单上没有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教学过程还是学生在适应教师教,教学重点依然是教懂教好,提问时期望的仍然是教案上的答案,学生的思维始终在教师设计的轨道上运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不扭转,什么“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初步审美能力”都是变质了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初步审美能力”。李家声说过:“世上最危险的职业有两个,一个医生,一个是教师,庸医害一个人,庸师害一群人,毁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灵。”因此,我认为我们和语文核心素养之间的距离还是十分遥远的。
既然我们和语文核心素养之间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那只能“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