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快速迭代的现代,你有打算学习一些新的技能么?
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你在成年后有没有勇气踏出改变成长的这一步?
经常有学员问我:我想学英语,要怎么学?
或者有学员说:我已经做内训师好几年了,可是自己都觉得和专业培训师相差好远,我是不是不是这块料呢?
这些问题或许我们也曾经遇到过,因为我坚信每个人都有一颗向好之心,然而想要变得更好就要通过学习让自己成长,成年人学习时遇到了两大拦路虎:学不会?怎么学?
其实,我们都曾经是完美的学习机器,那是我们还是一个孩子时。
与孩子相比,成人唯一胜出的地方是经验。在外在,它对应行为模式;在内在,它对应特定的大脑回路。经验意味着行为模式与大脑回路均已定型,好处是调用这些不需要占用内存,速度极快,坏处是失去弹性和可能。
当我们还是完美的学习机器时,我们是如何学习的?看看你周围的孩子,你就能回忆起来自己的当年。
第一,极度专注。
每个戴眼镜的父母,都被孩子抓走过眼镜,你有观察过小孩子抓眼睛的过程么?每次当他伸手时,好似父母都躲不过去,那个时候的孩子: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全心全意。他既不重视你也不轻视你,更不理会旁人眼光,完全没有心理波动,天上地下就只做这一件事。
第二,兴趣多元。
这点好似与极度专注是相反的,然而孩子就能做到让两者和谐共处。他在每一刻都专注于当下注意的焦点,但注意的焦点又随时在切换当中。环境对他来说总是充满新奇,徜徉其中,专情且多情,孩子做到了。
然而这对于我们成年人则很难实现,我们的行为由一个个已优化的固定进程组成,因为这样最有效率,问题是很少有新意。
来自美国的心理学家Richard Nisbett给我们一个办法,要每天记录一件——哪怕只是一件——与昨天不同的经验。它不是日记,而是提醒自己要主动寻求变化。
第三,反复练习。
形成自我意识,学会爬、走、说话,每个孩子都能越过这些成长的里程碑,只是每个孩子掌握这些技能的顺序、方式都有不同:有人爬得早,有人说话早,有人走得早。
表面上随机的学习过程,隐含着孩子并不随机的努力:掌握技能,他们是一样一样地来,每一件都要经历反复练习。
任何一件事情,孩子们总是会反复练习,仿佛对它充满热情,但这只是旁观者的想象。孩子对它无爱无嗔,一旦感到已充分掌握,立即弃之如敝履,掉头他顾,开始下一项学习。
全情投入,果断抛弃,这些成人很难同时做到的事情,孩子做起来自然而然。
第四,总问为什么。
“为什么”这三个字是孩子在说话之后最让父母头疼的几个字,父母想躲开这些问题,是因为许多事情问到底之后,有一部分并没有原因,人生充满了随机,但这个真相怎么才能跟孩子说得明白呢?
还有一部分是父母自以为知道但其实并不知道答案,被孩子问出了“皇帝的新衣”。
第五,纯粹。
孩子并不真诚也并不诚实,因为没有虚饰和谎言,就没有真诚和诚实。孩子就是孩子,他只有一层,而这一层是绝对个人主义的。
孩子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利益,他只会在自己的感受和利益,与别人的感受和利益冲撞当中学习。所以,家里面如果有哥哥姐姐的话,是非常好的给予孩子以冲撞的机会,而这是孩子成长的关键一层。
孩子也是绝对实用主义的。他们对任何事物的关注,都集中于“对我有什么用?”孩子会天生选中一个人成为他的保护人和照料者。这个人天然是妈妈,如果妈妈不在,则往下类推,再找一个。养育照顾孩子,不管有多少人多少资源,其实只是一个人的事,因为孩子眼中只有一个人。这是演化埋下的生存算法,成人已失去了这般纯粹。
第六,重视反馈。
孩子学习的时候,比如学爬楼梯,他虽然是在爬,但却始终回过头看着你。这就是孩子在反馈中学习。他需要你给他传递信息,这样爬是否安全?行不行?好不好?
孩子做许多事情,获取反馈的动因总要占到一半以上。
第七,孩子学习时不要脸。
在进入社会环境之前,孩子不知道什么叫作不好意思。成人则已经社会化了,很难做到不要脸,总是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