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于【沐晓晓】
沈从文在《我人生的哲学》中说:“人生实在是一本大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看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的翻。
最近读谢园的《我敢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突然对这句话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她在书中一字一句,将她的生活娓娓道来,于细微处展现她对人生、对生活的态度,让我学到了许多道理。
01 独处,其实并不孤独
因为工作,谢园远赴英国,在小小的根西岛独居。
岛上年轻人很少,多数时候是安静空旷的,连一个像样的大超市都没有。这样的情况,注定了她很难交到同龄的朋友。
她一开始也感到寂寞,也感到焦虑和孤独,甚至半夜被敲门声吵醒,也不敢发出任何声音,不敢去门口哪怕看一眼。
后来,她渐渐学会妥协,开始在下班后打开视频学做一道美味的菜、收拾屋子、看书、做瑜伽;一个人慢慢地在海边散步,欣赏根西岛的美景。
然后,她开始享受孤独。
她在书中写道:“独处,意味着一种自由,不需要迁就,也不需要从众,你可以放心地做回自我。”
独处,其实可以做很多事。
以前有个同事,我们同事间的聚会从不参加,下班后雷打不动地去健身房锻炼,回家后也没闲着,学习充电直到很晚。
我在佩服之余,也曾问她:“你每天这样,不社交,日复一日地学习,不觉得枯燥吗?”
她回答:“不会啊,我反而觉得很享受,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后来,她拿到了想要的证书,去往更大的平台。即使这样,她也并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依旧在下班后独自一人坐在书桌旁,努力汲取新的知识。
独处或许是孤独的,但如果我们将独处的时间用来学习,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你会发现,独处,其实并不孤独。
02 婚姻是接纳,而不是重新塑造
有句话说得好:“婚姻不是女人依附男人或男人依附女人的温室,而是两人缔结同心,共创未来的坎坷征程。”
两个人从陌生到熟悉,再变成亲密无间的恋人,因为各自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等原因,肯定会产生一些摩擦。
有的人致力于将另一半完全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不管对方愿不愿意;但有的人,会试着去接纳对方的一切,在各自的习惯中找到平衡。
谢园便是如此。
她和丈夫是朋友介绍,慢慢发展成恋人,最后结婚。
最初生活在一起,她和丈夫之间因为生活习惯不同的问题有不少摩擦。
丈夫常年在国外,习惯了自由、随性的生活,但谢园却追求计划和规律这样的刻板式生活。
她认为自己这样的生活是好的,就打着为丈夫好的旗号执着于改变他,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结果显而易见,她并没有改变他,那段时间,他们就像一对阶级敌人。
后来,她试着去接纳,去尊重对方的生活方式,丈夫也理解她的生活方式,两个人敞开心扉,最后和好如初。
我相信,每对情侣在结婚前,都对婚姻抱有一定的幻想,都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按照自己想象当中的那样去生活。
但婚姻不是想象。
两个不同的独立个体因为婚姻走到一起,其性格和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都需要重新磨合,选择接纳对方在自己眼中的不完美,去试着包容和理解,或许,你们之间的争吵,会少很多。
03 生活终究是冷暖自知
彭明辉曾说:“很多人误以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事实上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独特的世界里。”
谢园有一位在北大读博士的挚友,是个长得很美,很知心很有内涵的姑娘,她的生活也几多丰富。
一个人青海旅行半个月,已经精通四门外语,去德国访学一个月,利用周末流连于一个又一个艺术展览……
当然,生活中也有悲伤的一面:比如跟男朋友分手,父亲突然得病离世。
所有的这一切,她从未在社交网络上展示,因为她觉得生活不是用来展示的东西,别人的一句评论更不会摧毁或成就她现有的生活。过的好与不好,也没有必要昭告天下的必要,不如把这些时间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
确实如此。
“生活得好是自己的事,不用做给别人看,生活得不好,那更应该不吭一声,沉着应付。正因如此,我们并不用在意别人对自己生活的评价。他人的想法,不外乎茶余饭后的谈资。”
你在社交网络上伤春悲秋,短时间内或许会得到些许安慰,但发得多了,别人只会觉得厌烦。相反,你若是发点开心幸福的事,心胸豁达的人会为你高兴,心胸狭隘的人只会认为你在炫耀。
你开心也好,悲伤也罢,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和你感同身受。
生活是自己的,何必那么在乎别人的看法?
生活,终究是冷暖自知。
04 写在最后
电影《冈波仁齐》中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独处时的孤独,婚姻中的接纳包容,其实都是生活在推着我们,一步一步朝前走。
独处时,我们学习充电,努力提升自己;
步入婚姻,我们学会包容,学会接纳另一半的不完美。
人生就是这样,在一步步的试错中学会从容地面对生活,最后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希望,你也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