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之后,找工作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第一要务,离职和找工作相辅相成,好像每一家公司都不能留住90后这一批年轻人。
毕业后到现在三年,我依旧在第一家公司任职。同期进来的管培生一共14人,在2018年6月离职了10个,不到两年时间,管培生基本夭折。
其实,我并不太关心离职的10个人,我只是好奇如今两年半过去了,为什么还有4个人愿意留下来了。
最开始离职的是一位女生,三个月试用期还没有过,入职一个月之后她选择回老家了。在入职之前,她考了镇上的公务员,但是当时还没有收到面试的结果。所以她骑驴找马,先就业,公务员面试通过后,她当天就没有来公司上班了。
相比留在武汉,回家对她而言是更好的选择,父母也希望她在身边。工资低一些不要紧,但是离家近,还稳定。
入职三个月后,前后走了三个人。其中一个男生因为看不惯自己的领导,另谋出路了。还有一位女生实习期没有通过,人资那边迟迟不给轮岗,她实在憋不住走了。其实,当时我们留下来的人,也不给轮岗的机会,是我们自己跑去内部竞聘。
在第六个月的时候,有一个女生竞聘到公司的品牌中心,负责新媒体版块。但是她觉得压力非常大,公司每周休一天,加班是家常便饭。在任职期间,她公考,过了武汉的某个街道办事处的岗位。一周两天休,工资虽然不高,但是假期多。
两个月之后,又有一个女生离职。她通过试用期,后负责公司的会员管理。她告诉我说,自己学不到太多东西,混吃等死,最后坚决走人。我觉得,她受到了前面一位女生辞职的影响很大。但是她自己辞职之后,又没有好的出路,只是大大咧咧的辞职,不考虑后果。
熬过了第八个月之后,平静了很长一段时间。差不多在一年之后,我们作为进来一年的员工都有机会竟升主管,实际上是没有机会竟升,基本属于陪跑,有资格竟升,但是却没有资历。
有一个同事能力特别强,只不管一年的时间,在市场岗的位置做的风生水起。更有幸的是,他的领导走马高升了,他领导的岗位空缺。总监让他顶这个位置,但是不给实际的好处,简单讲就是,做市场经理的事情,但是拿着专员的工资,也不给竟升。
在做了几个月之后,他要求领导给涨薪,沟通失败之后,他选择了离职。
在差不多一年半的时候,另外一位男同事也走了。他在储备岗位上做了半年,依旧没有任何机会转正,他觉得等不下去了。付出和回报不对等,实际上是他自己不够胜任。
不久之后又走了一位同事,他来公司一年半多,前后调岗了五次。岗位不带重样的,但是薪水一点都不涨了。他觉得自己再不走,会把自己玩废了。
工作差不多两年之久,有一位同事选择了继续深造,读在职研究生。工作和学习冲突,她觉得自己需要周末双休,才能满足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平衡。而现在的状态,她基本属于疲于奔命,学习和工作两头不能顾一头。
离开的十位中,有一位同离开去了一家和我们公司差不多体量的公司,而工资翻了一小翻。两年来,相比较而言,他属于最成功的一位了。
离职的十位介绍完毕了,到目前为止还有四位同事留下来了,三男一女,我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女同事的职位最高,部门经理,年薪十一万。她选择了一条路走到黑,熬死了他们老大,自己高升。专业线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她从来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至死不渝的认可自己的岗位。
另外一位同事职位一直没有竟升,但是作为两年半的员工。他的工资超过了同事绝大多数人的水平。
他们部门原本人丁兴旺,但是在领导的几次错误决策之后,几个中流砥柱相继离开。部门里还有规划能力只剩下他一个人,领导为了留住他,一年内连续三连跳,年薪超过12万。在此之前,原本他一直是四千一个月拿了快两年。
这两位同事都是非线性增长,抓住机会只要一波,前提是你要熬过前面的两年时间,同事能够学到足够多的本领。
我和另外一位同事,三年来,工资从3000开始起步涨到了6000,竟升为部门小主管。
我留下来做了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我在这个公司得到了极大的成长。我觉得还有成长的机会,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另外一方面,我想有机会能够抓住一波,拥有一次工资非线性增长。
说了这么多,我想我应该回答一下,90后为什么离职率高。
最主要的原因是,90后没有太多的经济负担。在明知没有机会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离职来摆脱现有的困境,另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