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在信息时代,我们的阅读技术(本文指中文阅读)还停留在100年前吗?“速读术”不是一个好术语,急功近利色彩太浓厚,更好的描述是:高效阅读术。提高阅读速度,必须同时提高阅读质量。
美国前总统(任期1977-1981)詹姆斯·厄尔·卡特,在《保持信心,一个总统的回忆录》中写道:入主白宫之后,由于自己的阅读速度慢,处理公文的压力相当大,必要的休息时间被占用,常弄得自己精疲力竭。后来他参加快速阅读(又称速读术)训练课程,“只上一次课我的阅读速度就提高了1倍,后来达到了以前阅读速度的4倍。”彼时卡特总统53岁。
阅读速度提升1-4倍,取中位提升2倍(下文经常使用这个比率,不另作说明),是什么概念?答案非常简单、非常诱人:用以前读1本书的时间现在能够读3本。或者换句话说,以前你要花上3日读完一本书现在当日就解决了,一下子多出2日时间,你能想到什么享受生活的节目?尽情安排吧!现在终于做到读书、玩乐两不误了。
当然,经过速读术训练能够提高的,远远不仅是阅读的速度,更是阅读的质量。速读术能够达到的近期目标,就是实现阅读的“二八法则”--用20%的阅读时间掌握80%的书本信息。多诱人的技能!闲话少讲,进入正题。
速读术如何可能?
这个问题极其重要。相当于:跳高,你现在成绩0.9米,训练后要跳过2.7米,世界纪录被你轻松飞过去,怎么可能?如果你对自己的潜能有多大还不清楚,是谈不上发掘潜能的。
速读大师克里斯蒂安·格吕宁(德国)援引当代神经生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人脑有意识地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每秒126神经比特(Bit、相当于“字节”),一般人只有每秒40比特,余下86比特闲置,人脑未用资源刚好是已用的2倍多一点。
不过人脑比不上电脑。电脑资源利用率较低时,富余的资源可以局部关闭处于休息备用状态,随时等待调用,整台电脑运行更加稳定和流畅。而人脑的富余资源无法局部关闭进入备用状态,人脑富余资源的兴奋程度与使用中的资源是保持一致的,甚至能够超越自我意识的控制,主动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也就是说:当你使用40比特时,剩下的86比特,就脱离你的意识控制去想其他事,开小差、分神、作白日梦……
不受自我意识控制的86比特,由于交换信息的数量远比有意识使用的40比特多,对人脑剌激强度明显大,接下来,86比特反过来挤压你想用心读书的40比特的资源,也许你只剩下30比特用心阅读了,并且越来越少,剩下20、剩下10、剩下5……
我想,一般人都有过这样的阅读经历,两眼盯着书,脑却想着别的东西停不下来,越来越分神,读着读着,咔嚓,一个字都读不进了,40比特被彻底关闭掉。哈哈,读到这你可能脱口而出:“经常啊,我自己正是这么读书的!”——这是格吕宁运用罗杰·渥尔考特·斯佩里教授(美国、1981诺贝尔生理学奖)的神经生理学理论的分析结果,厉害吧!
通过这么分析,格吕宁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答案:人脑每秒86比特的富余资源未被利用,为速读术提供了物理空间,如果把一般速率每秒40比特提高到126比特,阅读速度就提高整整2倍了。
其实格吕宁还卖一送一,给我们另一个参考答案:如果86比特的富余资源没有利用,非但它自己关不掉,反而时刻准备侵蚀你用着的40比特,那么你的有效资源就随时有可能下降到每秒30比特、20比特、5比特……甚至趋向0比特!这么一来,积极主动地开发利用86比特,其意义就远不止于在40比特的基础上提速2倍,而有可能在你的有效速率基础上提升5倍、8倍,甚至更高的倍数!
正常人的阅读,是从幼儿识字开始的,家长或老师对着书本一只字一只字地教,形-音-义,字-词-句,到整篇文章,初级语文教育必然以有声阅读为主,语文的日常应用比重最大是有声口语交流。
有声阅读的习惯驻留在人的意识中,一般不会自动消除。读到小学高年级以上,常用字词的形、音、义已经熟练掌握,朗读练习通常不再需要,这时阅读方式变成不出声的默读。但格吕宁认为:默读仍然属于有声阅读的模式!虽然长在外边的嘴巴没有读出声音,心里的还长着一张无形的小嘴巴,将眼睛见到的字词转成语音,我们的耳朵仿佛还能“听”见这些无声的语音,最后才录入我们的大脑。
有声阅读称为听觉阅读更加准确,可表述为如下图式:
眼睛视觉接收(字形)—→惯性转化成听觉(读音)—→录入人脑(信息处理完成)
格吕宁认为,听觉阅读模式是低效率的。它要经过视→听两步才能进入大脑,而“听”这一步实际上又需要通过“读出→听入”两个小分步,调用人体器官多达3个:眼、嘴(虚拟)、耳(虚拟),简直浪费资源!
格吕宁的惊人结论是:我们可以把“读出→听入”两个环节省掉!直接地,把眼睛视觉接收的字形意义录入人脑!--这就是他主张的视觉阅读。
你随便挑一张自己收藏的照片试一下,体会“视觉阅读”:就一张同学聚会照片吧(照片里面没有你也可以),看上5-10秒钟画面就存入脑中了。然后,你去假想,一位没有参加聚会的同学问及这张照片,你可以用语言输出:画面有多少位老师、同学啦,各人神态、衣着还是这么有个性啦,背景是同学们记忆犹新的校区无名湖边,天气是蓝天白云……。当你用语言输出这幅照片包含的丰富内容后,你不妨回想一下:当初你用视觉输入这幅相片的时候,要不要通过语音“读出→听入”两个分步呢?不需要啦!
这幅照片输入人脑,甚至连语言组织(语言次序)都不需要,但输出时使用的语言却是有组织的,还可以用多种语言次序表述,例如先讲画面近处再讲远处(或者相反),先讲人后讲景物(或者相反),先讲老师再讲学生(或者相反),……
看出问题没有?格吕宁告诉我们速读术的第二个重要原理是:把印刷在书页上的字形直接看成图形,把文字的“形-音-义”三要素中的“音”忽略掉,变成“形-义”两个要素,把你心中无形的嘴巴、无形的耳朵关闭,只打开视觉接收器--眼睛。这就是视觉阅读的精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