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张问:“令尹子文三次出任楚国的宰相,没有喜悦的颜色,三次被罢免的时候又没有恼怒的颜色,自己说实施的政策一定要交接给新的宰相,子文这个人该如何评价?”孔子答道:“他是一个忠臣。”子张又问:“那他仁吗?”孔子答道:“不知道,他怎么仁呢?”
子张又问:“大夫崔子弑杀了齐国的君主,陈文子有十乘的马车都舍弃了,然后离开了齐国。到了另外一个国家,说:“这跟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的人。”离开了这个国家。又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又说:“还是和齐国大夫崔子一样的人。”又离开了这个国家,崔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答道:“他很清高。”子张问到:“那他仁吗?”孔子答道:“不知道,他怎么仁呢?”
子文和陈文子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官场里两种不同风格的官员。
一则如子文一样置个人荣辱于不顾,在官场的沉浮升降之中“不以己喜,不以己悲”,身心尽在为政之上,即使在罢免之际,也要清楚交代接任者自己的政策,保证政策的连续性,这是“忠臣”。
一则如陈文子一样视自己的个人荣辱如切身之肤,不容半点侵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牺牲,也不愿苟且偷生,往往选择了避世隐居,这是“清高之臣”。
忠臣的柔懦与清臣的刚烈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官员的典型性格。
但在孔子看来,即使“忠”和“清”也不一定“仁”,“仁”才是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