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全面爆发后,口罩、消毒液、酒精等防疫物资变得紧俏起来。尤其是口罩,几乎是一天一个价,没有正规检疫合格证不说,还买不到。
微博、头条、朋友圈转发了很多医护人员和基层志愿者缺口罩的消息。你看到这些消息时,是什么样的反应呢?
A.看过就算了,还是把自己照顾好吧。
B.深深地鞠一把同情泪,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
C.想办法做点什么,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无论你是何种反应,都是合情合理的。这无关人品,而是性格、见识、经验、能力等多方面的区别。而这些区别,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前几天,我看到我所在的地方政府部门发的一个倡议书,倡议广大市民为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置换医用N95口罩。市民拿1个医用N95口罩可以到指定点置换2个韩国进口的KF95口罩。
这份倡议书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基层医疗队伍急缺医用防疫物资。
看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A。因为我没有医用N95口罩,我忽略了这条消息。
隔天,我手机里的一个群,突然有人发起了为防疫做捐赠的活动。往哪儿捐、捐什么成了讨论焦点。我灵机一动,把之前看到的文件转发到群里。群友们看到后,迅速决定为发倡议的地方部门捐赠,记账的、联系口罩物资的、准备牛奶、方便面等方便食品的、负责运输的……大家出钱出力,很快落实了捐赠具体事项。两天后,当地政府接受了这批物资,还写了一篇报道感谢我们这些爱心人士。
这件事情给我的感触很深。
如果人生是道选择题,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C,因为从小受的教育让我们懂得国家兴旺、匹夫有责,我们都想为国家做点事。
但人生不是选择题,而是客观题。没有人会在分叉口提醒我们应该怎么做。面对问题,我们做出的反应取决于自身的性格、周围人的影响、过往经验、个人能力等多个因素。
也许面对任何一个问题,我们都需要问问自己,我可以做点什么,我还可以做点什么。不断去打破自己的思维局限,突破认知边界,体验不同的思考方式,我们的生命才会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