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今晚煮了孩子爱吃的香菇焖排骨,他又和以往那样,遇到他爱吃的菜就会夹很多放在自己的碗里,这时爸爸又开始了他的教训:“你不能吃完再夹吗?夹这么多多难看,好像谁和你抢一样!”以前我也是站在爸爸这边,虽然我不会训斥他,但是我会传达给他的信息就是你这个行为是不好的!你是不对的!对于他来说就是一堆大道理。但是今天我没有给他讲道理,试着去了解他这个行为背后的动机,我问他:“宝贝,我注意到你碗里堆满了菜,你是怎么考虑的呢?”他说:“因为这样方便一点,还有就是我觉得这样可以减少筷子不停去碗里夹菜的次数,因为筷子上会沾有我的口水,但是你们又说这样不斯文,所以我也不知道怎么做好了。”这时我有注意到爸爸原来生气的说话的语气也变得缓和下来,告诉他说:“我们可以选择用公筷呀!”我接着说:“哦,原来是这样,宝贝,你想到了爸爸妈妈都没有想到的,那我们在没有公筷的情况下,还可以怎样做呢?”……接下来我们讨论了很多方法,而我也注意到后面他都没有再往碗里堆满菜了。
往往很多时候我们成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认知去考虑问题,孩子的行为不符合我们认知习惯时就给孩子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
我的感悟是:孩子的行为有偏差时不代表他的想法是坏的,孩子的行为需要家长的引导,但是怎样引导真的需要智慧,同时我们还要保持对自我的觉知,才能做到同理孩子,与孩子做好情感链接,有了好的情感链接我们才能做好他的人生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