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改变别人总是失败

说理和命令效果很小,最多让别人赞同,或者是改变一会,过后又恢复原样。

人的大脑有两个系统

系统1:感性渴望立刻获得满足

系统2:理性能够推迟享受

系统1是骑手  系统2是大象

所有人想改变的都是骑手,而不是聚焦改变大象

知道以下几个原则,把改变的重点从对方的“骑手”转移到大象

[if !supportLists]1.      [endif]无意识重复   很多人还是会重复过去明智不合理的行为

[if !supportLists]2.      [endif]环境线索  通过环境的改变   这个用的很多

[if !supportLists]3.      [endif]创造短期激励   骑手是冲动的,本能的,希望立刻得到满足,于是要让他看到反馈  而不是只有长期愿景  如果想改变别人,往往要提供短期激励,创造一个短期内他不得不完成改变的环境

[if !supportLists]4.      [endif]降低改变门槛   习惯的力量很可怕,人本能上都是懒惰并且不愿意改变的轻松迈出第一步  往往不是从最紧急的转变开始,而是从最容易的转变开始,有信心

[if !supportLists]5.      [endif]可操作的改变

[if !supportLists]6.      [endif]改变驱动力  我是不是提供了错的驱动力,这个驱动力是可持续的吗?

[if !supportLists]7.      [endif]自我实现语言  人们倾向于表现出与自身形象相一致的行为  你说这个人很会搭配衣服,她意识到我在别人眼里很会穿衣服,那我要打扮一下。

如果你想让人改变,就要向你想要的改变方向进行劝导,而不是相反

你想让人瘦,就说,你最近看起来好像瘦了点   而不是说  你怎么这么胖还不减肥。

为什么你有十年工作经验,却成不了专家

10年工作经验的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无意识地重复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刻意练习的时间很少。

取决于刻意练习的程度,比如、做题错了的题再做,掌握了为止  接着刷下一道题  工作上表达逻辑不清晰,反复练习,针对薄弱地方练习。

比如顶尖的足球运动员却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一遍遍的去练习。

如何刻意练习呢?

避免自动完成 

自检问题:你今天的工作,是有意识地刻意提升,还是在自动完成?

学车的时候你是在刻意提升,开了10年车后,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发生  这个时候,我们对驾驶技术的改善将会不断降低并最终停止。

赛车手不允许自己进入这样的状态,过弯的时候,会去思考刚刚用了什么技巧、表现的怎么样,应该如何提升。

每份工作,睡着熟练程度的提升,都会进入自动完成的状态,想更优秀,不要让自己进入这种状态

和客户打电话沟通,大部分人是根据自己打电话的习惯打  打了100通电话之后,已经麻木了。

想提升下自己   应该怎么做呢

[if !supportLists]1.      [endif]复盘反省自己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好

[if !supportLists]2.      [endif]表达逻辑很乱,遗忘细节  怎么练习呢  《金字塔原理》《清单革命》

在打电话的时候,去练习  电话结束之后,回想自己有没有用到这些知识,


2 离开舒适区

自检:你现在做的事情,对你有没有挑战

需要付出学习和努力才能做好

人在面临任务的时候,心理上有三个区域

舒适区、学习区  恐慌区

刻意练习就是让你停留在学习区 

舒适区很开心,但是你没有什么进步

任何专业的刻意练习都意味着离开舒适区,学习大量的知识,寻找困难的任务,用自己不习惯的方式大量训练。

牺牲短期利益

刻意练习必定会慢

会做的不好 短期效果会下降,因为你在用自己不熟悉不舒服的方式做事。

牺牲了短期利益,但是将来我训练熟了,就会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质量来完成。

利用工作来训练技能

大量重复性训练

自检问题:你在多大程度上,对某一项能力进行了大量重复性训练。

练习和实战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专项能力重复性训练的程度 

实战是练好几种能力  单纯的实战并不能持续地提高一个人的能力。

刻意练习,则往往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训练少数能力  比如你刚学习了【扬长避短】的战略思维技巧,就要试图在所有任务中锻炼该能力 

比如训练:用文案指出痛点的能力  就找来大量的案例去重复性训练(已经做过的文案和即将要做的)搞一场培训写一个公众号  强化单项训练

持续的获得反馈:

自检问题:在我想刻意练习的领域,有哪些方法刻意让我得到反馈

没有反馈的练习,无法通过结果来纠正和诊断自己的机会

如何训练自己的文案呢?设计一个文案【自检清单】里面列举几十个文案的基本原则

在写完文案之后,一一去对应

使用刻意练习

意味着你无法轻松地完成工作,意味着你高度集中精力,意味着你需要不停地思考、总结、反馈、并且做自己不习惯、反直觉的事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