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同样我们的词语也会跟着社会的发展同步创新,今天小编和大家聊聊这2个不算新的新名词,信息茧房和傻叉共振,也许能够通过词语的创新,词语的解读,去了解产生的原因与相关对自我的影响等等。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任何领域的巨量知识,一些人还可能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在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的同时,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更加顺畅和有效。
信息茧房有点坐井观天的含义,但不同至于坐井观天是被动的,而信息茧房某种程度是主动的限制于自我的信息之中,从而忽略,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许多信息,使得自己生活在自我的狭小的信息世界中,进而无法获得更大,更广阔的信息,以指导自己的思想,行动等等。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很多年了,现在的信息对于我们而言不是像坐井观天那样的匮乏,而是冗余的,需要自己去分辨,去摘取,去研究,以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更何况现在很多信息都有可能存在假的嫌疑,更让我们会主动抛弃,丢失也许是真的,但你又不敢相信的信息。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手机目前来看是我们获得信息的主要工具,无论是浏览网页,还是刷视频,现在的所谓大数据都是推送给您喜欢的新闻,视频,而你也会深陷其中,自然就形成了你的信息壁垒,同样对于你不喜欢的东西,基本上你不会有任何渠道去获得,日积月累,自然就会形成你的信息茧房了。
再举个例子,现在人的沟通越来越变得语言化,或者是语音化了,不像以前写信,打字,现在基本上都是通过微信等等来沟通,那么除了日常的亲戚朋友的微信,除了工作需要的微信,剩下的也基本上是你所感兴趣的,你所愿意加入聊天,或者浏览的群,以此来沟通,同样也会造成一定的信息茧房的可能。
至于信息茧房的危害,网上有或多或少的介绍,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或者说日复一日工作的打工者,信息茧房有危害,但说实话,其实未必很大,基本上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熟悉的圈子中的,也自然可以看成是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的,但如果你想出人头地,你想获得更多的回报和财富,那么按照信息资源的获得和广度,自然就不能造成自我的信息茧房了。就像很多成功人士说到,混到后面就是混圈子,随着你的圈层越来越高,你自然能获得这个圈层的信息资源,从而能帮助你做到原来茧房中不敢想象的事情。
而对于信息茧房的另外一个危害就诞生了另外一个名词,傻叉共振,这个居然还没查到百科的解释,这里先说明下,什么叫做傻叉共振,是指一群人在没有足够的事实依据或证据的情况下,基于情感共鸣和情绪激动而形成的一种群体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形成一种虚假的共识,不断重复和加强彼此的错误观点,并广而告之的在互联网传播,从而形成了网络共振的现象。
又指,在互联网世界中,无数认知水平低下的井底之蛙,不但没有因为海量的信息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反而因为互联网的便捷,互联网的推送,互联网造成的信息茧房,在这当中找到了更多的同类,更加固化了自己的认知和既有立场观点,并且在互联网又一次的广为传播,形成了不是单个傻叉的,而是有点全体效应的共振。
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一些错误或虚假的信息在社交媒体等渠道上迅速传播,并引发公众舆论的热议。在严重的情况下,"傻叉共振"可能会导致群体暴力或其他不良后果。
其实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这个词的含义,傻叉,当然,每个人都不会愿意承认自己是傻叉的,而这里的傻叉并不是一个人的表现,而是群体的,达到了共振的效果的,所以,无论你是否承认,一旦陷入自我的信息茧房之中,并通过快捷的互联网工具寻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并把相关由于自我信息的不全,自我认知的匮乏,而认定的所谓事实与信息,广为传播,就形成了这一群体的傻叉共振,在这个情况下,无论你是否自我承认,其实就是一傻叉了。
尽管信息茧房未必有其完全的对错性,但对于由其产生的傻叉共振,自然就可以明确的定义为贬义词了,谁都不愿意自己是傻子,谁都想要更好的活在这个世界,那么我们就应该尽可能的避免进入这个傻叉的圈子,尽量避免产生这样的负面共振。
笔者之前也写过,互联网其实是一个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尽管其正向性远远大于其负面效果,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负面影响,尽可能的要避免这样的负面,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要陷入自我的茧房,更不要轻易的就与其他人形成共振,这样,我们才能更快乐,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