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波切举例,他在台上变魔术
那些人完全不受这些变化的影响,因为他们没有这个基础。
小孩子完全被现象迷惑,没有般若。是一般人
仁波切在其中,但有般若。菩萨
外面的完全不牵涉的人,是佛
揭谛:超越。
(也有一些魔术师被自己变出来的迷惑了。)
回到心经,当佛在禅定中时,观自在菩萨就是那个魔术师,进入一个很深的禅定之中,
舍利子问:一个人已经具足般若的人,他应该怎么行为举止?(你应该怎么呼吸,你怎么存在,喝水,怎么睡觉——般若波罗蜜多是很细的东西)
你如果有足够的信心,即使不用漱口水也有信心去接近你很喜欢的那个人。那个信心就是:揭谛……
观自在菩萨先从五蕴解释。从五蕴开始是很重要的,它是我们贴上标签的基础,自爱、情绪啊从这里出来,五蕴是这些的根。
般若波罗蜜多说存在说的多,比较不说不存在。在这个教法中,解释存在用四个面向来解释:
色即是空。好像是在否定色的存在,实际不是这样的。它是肯定的句子:“即是”。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前面两句造就了龙树那一伙人。后两个影响了无著菩萨、日本那一伙人。为什么要搞这么复杂?一般人在与外在环境互动,我们在看、听时,我们没有办法不落入偏见、极端的状态。龙钦巴尊者对此有很好的解释:当我们看到一个鲜明的东西,马上就忘记“色即是空”,马上把鲜艳的东西固化,可是到了生命中不顺利时,会容易发生否定的东西,忘记“空即是色”。仁波切举个例子:镜子。在这个状况下,我们会略微了解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大概知道那不是真实的东西在里面,那个色是空的。可是我们又不能否定它在那个里面,因为它很有用。你可以看到镜子里的嘴唇,你涂自己的嘴唇,不用去涂镜子里面的嘴唇。我和镜子里那个形象不是不xiangyi的。
特别是当我们对事情很在乎时,事情不一定是很大的,比如很小的事:有人刮了你的车时,你绝不会想到这四个事情。因为我们有一种相信事物真实存在的习气。基本上佛陀八万四千法门是让我们来处理我们的习气。没有习气就没有无明的众生,没有目标,没有佛陀。
接下来深入的解释,用一些释论。
再度提醒大家,为什么研究这个主题,不是为了快乐,是为了解脱。目前对解脱的解释,是对真相有一个完全地清楚的证得、认识。可是语言是有限制的,解脱是不可说的。那怎么办呢?我们没有选择,我们必须用语言。有人问月称菩萨要教给什么人般若智慧时,回答说是教给那些一听到般若智慧就噙着泪水、起鸡皮疙瘩的人。龙钦巴也说过这样的话,他说你应该去教给那些完全地笨蛋,但完全具备前进心的人;教给半聪明的人是最麻烦的,因为他们发展出一种习气,喜欢证明,喜欢听起来有道理的东西,换句话就是,信任与前进心不存在。所以,最好教空性的对象是完全地笨蛋或者最最聪明的人,中间的半吊子是最麻烦的人。具足最佳上等根气,不是他学过很多书……那些可能有些帮助,但不是最重要的。上等根气的弟子,一个人很欢喜,有非常大的承受度、容忍度,任何事情都可以欢喜的接受(空性的事情也可以)。宁玛派有一种教法叫大圆满。老师找弟子,要找那种有非常宽大的心胸。但是完全地笨蛋和容易受骗的界限是很难区分的。中国人被儒家主宰了几世纪了,仁波切并不是反对,相反很欣赏,在台湾听到垃圾车的声音比警笛的声音要多。西方却相反。摩洛哥的一个女生受到伤害。她被印度男士迷惑了,仁波切让她先去冲澡,她引发了穆斯林文化中对女士的不认可,然后非常痛苦。基本上,仁波切是说要有广大而开阔的心胸。
西藏人有那么多的习俗、禁忌,西藏人、不丹人是最严重的种族歧视者,认为自己是唯一的修行人,他们会先教你怎么做西藏人。前座的两位比丘尼,11岁就认识仁波切了,不晓得她们坐在这里干嘛,提醒仁波切什么是无常(玩笑)。她们没有办法不……走路,她们此生变成西藏人的几率为0,但证悟的几率是很大的。广大而开阔的心胸是了解空性的非常重要的基础。但不幸的,我们还是要依靠语音、逻辑。
我们需要谈一点逻辑,观自在菩萨从四个方面谈实相。
逻辑。简短的讲,我们要怎么证实一个事情是真的。为了要证实正确的觉知,有两个方法,一个是直接了解正觉知,一种是用参考的逻辑来证实我们所谈的对象。举例来讲,这就是西瓜,不需要推论和推演。第二个是,我们看到切块的西瓜,想一定是有人把它切成方块形的,因为西瓜不是这样的。niyaya,把佛教传给印度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一个学者说,把印度的逻辑传给西方。
在直接觉知中,是直接看到西瓜,也不会在放进嘴里中突然变成桔子。西瓜就是西瓜,没有掺杂欺骗你的东西。直接觉知分为几类。如果你问一个非常死硬派的佛教徒,除非是亲证的……的才是真正的觉知,否则就是假的。西瓜实际是一群人给他贴上的标签,但鬼不这么认为。第二个是这个认为是西瓜的心是很容易变得。一边做行程一边吃西瓜,心不在西瓜上,或者喝了很多酒,不知道在吃西瓜。非常坚定地佛教徒会认为所有的科学、大爆炸都不是直接觉知,而只有你直接具备般若智慧时。宁玛派是这种坚定的分子,他们会说:一切被心所觉知的东西都不是被觉知的。
事实上我们在谈最基本的东西:皈依。当我们有困惑时,会皈依,会找一个清醒的、不会欺骗我们的对象去皈依,而般若智慧是唯一的对象。
第二种推论的逻辑是很简单的。推论的逻辑基本上不是知觉直接觉知的东西。
我们用这两种来认识般若智慧。引发我们如何看真相。二谛。
仁波切不否认,在某种具足根气的弟子,具德上师是可以在他心中……的。但有没有证得实相是可以检验的。上师让你感觉与宇宙合二为一,那种感觉只是感觉而已,不是证量。方法:一两天不吃中午饭、不吃晚饭,没有感觉什么不对,你说不定就有了某种证量,除非到了这种程度,否则还是轮回中的众生。
修持。比说修行好。“色即是空……”如果应用到日常生活呢?比如有人捏了你女朋友的屁股。仁波切一直提醒大家说,即使只是供养一朵花,如果你是无神论的人,你也可以供养到心经上,仁波切很鼓励。藏传佛教里有很多华丽的佛像。日本有的寺庙里只有一大一小两个石头,一个代表……一个代表……,仁波切觉得很美妙。明天谈到二谛时,会谈到二谛的和谐,烧香啊、供花啊、剃头啊都是可以共融的。所有的……必须征服我们的习气,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佛陀给了这么多的方法,我们不只是选择了少数的几个方法,这是很不聪明的,甚至有人说这是错误的,这让人气馁。这主要归罪于出家老师,是他们的错误。诸位在寺庙里大多数都看到舍利子的雕像。如果不是阿育王,佛教恐怕造就不在了,比造佛像的还要重要。不仅不利用……,反而把佛教弄得很狭隘。一位刚刚踏上菩萨道的菩萨,立下誓言,从只做一天的誓言开始,另外一个经典中提到,一个屠夫想要修持,但为了糊口还是要杀生,佛陀就说那你在日落之后到日出之前不要杀生,给他一个戒律让他晚上不杀生。
“你有没有吃素”“你大礼拜做了多少”……所有这些都是局限性。你继续你不好的行为,但是你只要看到般若波罗蜜多这个教法,我喜欢观自在菩萨,我喜欢佛陀,你买了一尊佛像,你可能两年都没有碰他,但是仁波切认为这个是值得珍视的。怎么修“色即是空……”呢,你不能一边吃一边说这个西瓜是空的。根据帝洛巴说的,不是这个西瓜阻碍你证悟,而是你执着这个西瓜阻碍你证悟。怎么修持空性呢?禅坐不是唯一的方法。仁波切这个说法是有诸佛菩萨的支持,去……塔每天去供一朵花,希望得到般若智慧,这就够了。意思是你渴望般若波罗蜜多这很重要。仁波切认为供一朵花比禅坐(清教徒,认为自己是高的)还好。当然,禅坐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是最方便、最经济的,因为你连买一朵花都不用。
去深山里面,比较容易不分心,但也不是一定的。当你禅坐,你想起……你开始做行程……。念咒为什么要算数字,因为你的手在专心算数,没有破坏,整个世界都被拯救了。蒋贡康楚仁波切一只手写书(为了节约蘸墨水时间,用板岩,一天写20多个板岩),一只手拨念珠,一边念咒,偶尔还用无名指转轮。因为他很珍视……。仁波切说坐直不是唯一的方法,但坐直是很好的方法。可是主要的事情是你不应该被分心散乱。两个技巧:从特定的东西(比如呼吸)不分心;不管你在想什么,你知道就好了。你早晨吃了早餐,但你都不知道你吃了什么。
不要禅坐太久,频率和持久性很重要。如果你是一个没有喝过酒的人,不要一次喝很多,喝一点点就够了。你做短的、持续地,过了6个月,你觉得不禅坐很不对劲,你就差不多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