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4-孔子与早期儒学

无戒学堂IP营打卡第174天,1051字,累计:258044

《汉书﹒艺文志》说诸子皆起源于官。这个官就是周朝的官学,确切的说是西周初年确定下来的官学。

西周儒者在建构和规范权力模式时是希望能各司其职的。所以这些官的职责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但他们共同的目和功能都是与道德有关的相关问题。那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什么是道德呢?其实就是礼制问题、名分问题。我们看到诸子学说的最终落角点都归于此类。

我们看到,诸子学说的关切点都归入了道德与礼制,那么不论他们在后期的论点如何的对立,他们的出发点都是统一方向的,而且最终殊途同归。

历史上有段公案,那就是孔子问道于老子。我们不论孔子向老子请教了什么,老子又是如何回答的。只凭这一件事,历史上就有很多人甚至学者说孔子的学说来自于老子,即儒学来自于道学。但,仅凭这一件事并不能说明孔子的学问来源于老子,或许老子的学说对孔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如果从寻源的角度上看,并不能一面定终身。

从客观上来说,老子和孔子都成了一代宗师!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从孔子的家庭背景看,孔子的祖仙相传也是殷商贵族,他们殷商遗民迁往宋地。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与变迁,至孔子时家族已经没落了。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艰辛的生活促使他早早的懂得了生活的不容易,所以从小立志学习,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已经具有相当丰富的古代典章制度与礼仪方面的知识了。

孔子在鲁时并没有得到鲁君的重用,所以他带着他的学生开始了十三年的周游列国。但是在春秋战国的那个时代,他的仁政主张并没有得到施展,在他晚年时回到了鲁国。回到鲁国后他开始删诗书、定礼乐,将主要精力用于培养弟子。据说他的门人在最多时达到了3000人,就是出名的也有70多人,这就是著名的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孔子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他潜心整理古代文献和培养弟子,不仅为儒学的发展奠定了 基本的理论框架和人才储备,也为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准备和提供了一套相当完整的智慧资源。这也是后世中国长期尊奉孔子的原因。他所创立的早期儒学,成为了中华文化象征的符号。而孔子的一生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大部头的巨著,更没有通过自己的著述去构建理论体系。他的思想贡献是通过具体入微的只言片语的讨论,建立起一个包容万象的思想体系。

孔子从没有把从政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尤其是他在政治上受到挫折时,他是很容易在内心里建立一种新的平衡的。他宣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他所强调的是尽人事,至于成功与否,那就不是个人的事了,而在天命。所以说,孔子从政的目的并不在从政,而在于体现儒者应具备的社会良心和文化批判意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