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对思维力这本大概的范泛读了一下。今天重点学习下第三章节。
真心觉得现在生活和工作节奏都很快,我们的交流也变得匆忙,遇到问题时很多时候简略表达,而且每个人的表达方式和理解的能力不尽相同,交流双方所接收到对方的信息容易被曲解或不全面,因此容易导致办事效率不高,效果不好,甚至产生误解。要想快速解决问题,就得先把问题搞清楚。在书中第三章里,作者把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常见问题产生的原因提炼成四种类型:未能准确的描述问题、没有梳理清楚问题的结构、被问题的表象蒙蔽、忽略问题隐含的假设。从四大类型的问题出发,给出了界定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工具。
问题的界定是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非常关键的第一步,需要我们先静下来深入地思考下。下面是书中给出了界定问题的四大类型及方法工具:
1、准确地描述问题
不明确或笼统的语言让人感觉迷糊,信息不清晰明确,也无法执行到位。所以准确地描述问题,将非量化、模糊化、有歧义的问题描述转化为可量化、可例证、清晰化的问题描述很有重要,直接决定行动成果。
想起我生活中的小例子:以前吃饭时我帮我妈盛饭,她总说:“不要太多,盛一点就行了。”可我理解的一点和不太多往往和她的不一样,于是给妈盛好的饭总是要再放回去一点。后来我学聪明了点,给妈妈盛饭时会再问一句,半碗够不够?又或者我会再比划下碗的位置示意所盛饭量,于是一步到位~
又如同常常听到朋友说自己太肥需要减可就是没做到,如果能明确自己理想的体重数是多少,现状体重跟理想体重相差多少,如此一来就有很清晰可量化可衡量的目标,实现就变得容易多了!
2、明确问题构成的要素
当我们不清晰一个问题所包含的结构时,我们便容易忽略很多重要的环节和细节,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选择或导致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
书中介绍了“5W2H”分析法,也叫“七问”分析法。这个方法很简单、方便,且容易理解和使用,有很好的启发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梳理和清晰问题的结构,从而快速地做决策和行动,也能够帮助我们完善思考的全面性。
(1) WHAT——是什么?做什么工作?
(2)WHY——为什么要做?可不可以不做?有没有替代方案?
(3)WHO——谁?由谁来做?
(4)WHEN——何时?什么时间做?什么时机最适宜?
(5) WHERE——何处?在哪里做?
(6)HOW ——怎么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实施?方法是什么?
(7) HOW MUCH——多少?做到什么程度?数量如何?质量水平如何?费用产出如何?
这个方法很早就有接触到,就是用得太少,也反思自己很多时候做思考不全面,做决策太草率。这么好的工需要用起来形成习惯~
3、探究问题的本质
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很多时候都是以表象、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或无关的干扰信息等形式出现。透过这些表象来深究背后真正的问题所在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书中作者介绍了“5why”分析法,又称“五问法”。其实这个方法就是通过不断地追问“为什么”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五问”只是作者的一个方便说法,其次数可多可少,是没有限制的,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来。
作者提到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很多时候对方提出的问题都是经过他们初步加工后的解决方案,而非真正的问题,将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与问题本身混为一谈,是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也是大量时间和精力浪费的根源之一。我们需要找到真正的问题,而不是惯性地将初步解决方案当作问题本身来应对。所以,遇到问题多问为什么,如此下来日积月累,我们的洞察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我觉得找到真正的问题、探究问题的本质背后还有些很重要的品质,包括耐心和专注。当我们耐心专注度不够的话,一个问题往往就不愿意往深的去思考,就懒得再继续去追问下去或容易受到其它信息干扰,产生错觉以为那就是问题的本质了。因为思考是一件费力的事情,挺耗能量的,累了很容易不耐烦就停下来了。但是大脑也像肌肉一样,可以通过锻炼变得越来越强壮,重要的是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直到成本能,到了这个时候思考就变得不那么费力也轻松多了。
4、显性化问题隐含的假设
这是被作者定为更高阶的界定问题阶段。工作生活中所有问题,都有一定程度的假设和应用边界,包括隐含的环境假设、时间假设、理论/工具的应用前提和边界。书中作者也用了很简单易懂的案例来说明。
确实,同样一件事物换了不同的时间、空间、背景都可能产生改变,当我们能够发现问题背后隐含的假设时,我们便能更加客观理性、思维缜密开阔地分析问题,也更能够打破局限去创造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