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好习惯,坏习惯的养成则非常容易,根本不需要什么21天,两三天就能初步养成,就算再优秀的孩子,多少也有一些坏习惯。那怎么办?改呗!可改掉一个习惯,比养成一个好习惯还要难!要是不注意方法,改很久都改不了!更重要的是,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孩子之所以改不掉身上的坏毛病,主要还是因为自己的某些做法纵容了孩子的这些不良行为。
在本文中,OKAYEDU就来给大家解惑,看看家长的哪些教养行为和做法是在鼓励和纵容孩子的坏习惯。
言行不一
本来你已经告诉孩子,不允许他/她再吃糖。但如果孩子因此大发脾气,哭闹不止,你为了息事宁人,可能就会通融他们再多吃一颗。这种事情发生过一次就会接二连三地发生,从而也就让孩子形成了这么一种想法,只要每次“一哭二闹三上吊”,家长就拿自己没辙,也就因此能得到想要的一切。
光说不练“假把式”
我们小时候,肯定也遇到过把父母惹急了之后,听他们生气地说:“如果你再做那样的事,就永远都别看电视了/就和你的游戏机永别吧/这辈子也别想再吃冰淇淋了……”但事后,等他们气消了,自然也就忘记刚才的那些话,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于是,孩子还是会一如既往地重复做那些让家长气得跳脚的事,尽管他们自己也很清楚这些事是被明令禁止的。但转念再一想,有什么不能做的呢?反正也不会因此受到真正的惩罚。
总帮孩子找借口
“他累了”,“她只是个孩子”,“他可能是饿的”……当然,任何一位家长都绝对不能指望自己的孩子永远都表现得那么完美,因为这本来就不可能。他们会饿,会累,也会心情不好。尤其是在他们很小的时候,连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都存在问题。其实找借口是一种合理化自己行为的坏习惯,这些数不清的借口背后,往往是不敢承担责任,也不敢面对困难的心态。因此,找借口比失败还惨!
威胁
中国有“棍棒之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的说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孩子独立人格意识的增强,这个说法已不再适用,甚至极其错误。一组科学家的实验表明,那些整天被威胁“如果撒谎就会受到严厉惩罚”的孩子,实际上更容易撒谎。一味的用“棍棒”来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让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有可能让孩子感到冷漠、孤独、无助,没有温暖,没有安全感,使孩子产生压抑、扭曲、叛逆 的心理。
训斥喊叫
当你管教孩子的时候,会提高自己的声音吗?有时候甚至升级为大喊大叫?其实,就算你把嗓门提得再高,孩子也不见得会听进去你说的话,或者作出回应。即使孩子因此顺了你的意,也只是暂时的。如果家长滥用这种方法管教孩子,还很可能会影响亲子间的和谐关系。
体罚/家暴
各种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孩子太频繁地遭受体罚,他/她可能会变得更加好斗或孤僻,缺乏尊严。暴力让孩子更多地关注接下来该如何应对而不是自我反思;让孩子有了要求不会妥善表达,会为了达到某些目的,在暗地里进行活动;让孩子凡事喜欢往坏处和严重了想。会对孩子使用暴力的父母,其实都可以归结为对情绪的自控力、变通性差,而这些特点都会像基因一样深深扎据在孩子的意识里。
对孩子的不当行为,只是“一笑而过”或“嗤之以鼻”
或许在你看来,你家孩子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万人迷,无论是在咖啡馆的椅子上,旁若无人地唱着自己喜欢的歌,还是他/她不管不顾地从盘子里用手抓东西吃的时候,你都觉得那么可爱、率真。但别忘了,你们周围的人可能很难欣赏到你家孩子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如果你不提醒孩子注意自己在公共场所的行为举止和对待身边人的态度的话,孩子不会认为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而是继续任性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当然,孩子的很多行为也和年龄有关。小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他们通常也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或行动之前根本没有多想。科学研究显示,一个人对3岁之前所经历的事情会像海绵一样吸收。这意味着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就在3岁之前,这个阶段的孩子跟随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将会形成相应的性格。和其朝夕相处的成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如果他们能认识到正确和错误之间的差异,今后出现问题的几率会相对减少;但是,等孩子的性格成型后,再培训和再教育将会困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