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9时43分04,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也是北斗三号组网部署的最后一颗卫星,北斗全球星座部署圆满收官。
中国人终于全面建成了属于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从此再也不用看外国人的眼色行事。
中国人为了北斗奋斗了几十年,其中的心酸和困苦一般人难以想象。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北斗先驱们的故事,从他们的一些事情中,我们或许可以明白,中国人为什么能做到如此伟大的成就!
1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陈芳允院士,北斗团队的创始人
一心只为科学,小事情上的时间能省就省
陈院士从来不去理发店,一直都是自己给自己理发。他说:“去理发店太费时间,不是理发师傅等你,就是你等理发师傅,有时一等就是半个小时,结果还未必满意。”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始,陈院士练出了一手绝活儿一一自己给自己理发,一把剪子加一把推子,前后各一面镜子,对着镜子前后连理带推,眨眼功夫就理完了。即使到了晚年,他仍然保持着年轻时学会的自己给自己理发的传统。
当一个人专注于工作时,甚至觉得理发都浪费时间,他们不成为国家的栋梁,还有谁可以?
不仅如此,陈院士生活上异常节俭,他每次出差乘飞机都坐经济舱,到宾馆也只住标准间,不住套间。组织上每年安排他去疗养,可他仅去过一次,且往返只有四天。
但是他自己很节俭,对需要帮助的人却很慷慨。他为家乡的母校设立学生奖励基金捐款,当得知清华大学一名学生需要帮助时,他又捐助了一万元。
2 “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北斗团队的领路人
敢说敢做敢担当
在研制中国第一颗卫星时,孙院士对“卫星许多仪器上镶嵌着毛主席金属像章”这一问题非常重视,但在那个年代,没人敢提意见。孙院士可不一样。
在向周总理汇报的会议上,孙院士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提出了这个问题。这在当时可不是一般的小问题,“三忠于、四无限”的个人崇拜把人们情绪推向极端的年代,发表不同意见是要冒极大政治风险的,后果可想而知。
然而,周总理认真地听完孙家栋的汇报后说:“我们大家都是搞科学的,搞科学首先应当尊重科学,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把道理给群众讲清楚,就不会有问题。”周总理的话使孙院士豁然开朗,悬在他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而另一件事情,同样展现出了陈院士果决的气魄。
1974 年 11 月 5 日,发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的运载火箭矗立在茫茫戈壁的发射台上。这时,调度指挥的扬声器里传出洪亮的口令:“一分钟准备!”这个紧张时刻人们屏气呼吸。离火箭点火的时间只剩下几十秒钟的时候,在场的工作人员心脏仿佛都被提起来了一般。
然而,卫星却没有按照设定的程序转入卫星内部自供电,这一异常现象意味着花费了众多科学家心血的发射任务,只是把一个两吨重的铁疙瘩放在了轨道上而已。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只听孙院士大喊一声:“停止发射!”所有工作人员的心仿佛被定海神针定住了一样,都安静了下来。
但是,孙院士此时却由于巨大的压力,又加上高度的紧张而昏厥了过去。
因为发 布“ 停 止 发 射 程 序” 的 命令需要一级一级申报批准,按正常情况绝不该由他发布。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孙院士的威望在所里很高,说话很有分量,于是指挥员执行了他的命令。
要知道,在这紧急关头果断处置是需要何等的胆识!将需要承担多么巨大的风险!在那个年代,还不仅仅是技术风险,更可怕的是那无法承担的政治风险。孙院士如果不把个人的一切私心杂念置之度外,怎能有如此的气魄!
同样的,1984 年 4 月 8 日,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巨大的长征三号火箭冒着长长的尾焰,将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顺利地送入**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然而,正当这颗卫星经变轨、远地点发动机点火进入地球准同步轨道,向预定工作位置漂移的时候,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通过遥测数据发现,装在卫星上的镉镍电池温度超过设计指标的上限值,如果温度继续升高,刚发射成功的卫星就危在旦夕了。
就如同10年前面对无比紧急的情况时喊的那句:“停止发射!”如今,孙院士又一次挺身而出道:“立即再调 5 度!”
一般像这种情况,指令需要按程序审批签字后才能执行。
但情况紧急,各种手续都已经来不及了,尽管孙家栋的指令已经被录了音,但毕竟没有指挥部会商签字,一旦失败,整个团队将会承担很大的责任。
于是,现场的操作人员临时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草草写下“孙家栋要求再调 5 度”的字据要孙家栋签名,孙院士立刻接下笔,迅速地签下“孙家栋”三个字。
这三个字的分量和风险,如同十年前发射卫星的情况一样,也需要把个人的一切顾虑抛到脑后,而且这需要怎样的自信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战争年代这叫做“生死置之度外”,在没有硝烟的卫星发射、测控现场,这难道不是一种不顾个人安危的“大义凛然”!敢于担当,这是孙院士最令人钦佩的地方。
在指令执行后,炽热的卫星像是听到了孙院士的命令般,终于停止了躁动,温度开始缓缓下降。
热失控被制服了,卫星终于化险为夷,这也保证了卫星定点和长期稳定运行。
事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验证了降温决策的正确性,同事们对这一果断的决断表示由衷的钦佩。
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总设计师——杨长风
核心部件一定要国产!
2004 年,北斗二号工程批准以后,当时的卫星需要一种精密的仪器——原子钟,当时中国并不能独立制造,只能从国外购买。
和外国人谈判的过程一切都很顺利,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到最后签协议的时候,国外公司突然变了脸,不给我们提供原子钟。
怎么办?北斗人决定自己干!
2005 年,杨长风组织了三支队伍你追我赶进行攻关,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性能指标不断提高的铷原子钟,填补了国内空白。
可笑的是,当中国宣布星载原子钟研制成功后,国外的原子钟厂商马上就主动找上门来,条件出奇的好,价格也一降再降,但为时已晚,中国已经决定用自己的原子钟建设北斗系统。
杨长风团队研发的原子钟到底有多好?国外原子钟的精度10万年只能差一秒,而我们
现在已经达到了300万年差一秒的精度。从那以后,杨长风团队就立下了军令状,北斗的关键器部件一定要百分之百地做到国产化,这些关键的、核心的东西,一定要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
而且,我们自己的北斗终端第一批出来后,外国人马上就把他们的芯片价格由1000美元降到了500美元,我们的第二代终端问世后,他们又由500美元降到了200美元。
后来,我们5年生产出了5个新的终端,他们的价格现在降到了一美元。可是你就是倒贴钱,中国人也不会用外国人的终端了。
这就是杨长风,这就是中国人的骨气!
4 继承北斗精神的我们
如今,我们面对着和先驱们同样的问题——外国人卡着技术的脖子。
尤其是芯片和高端设备,美国拼了命地限制光刻机出口到我国。而光刻机的制造难度又非常的大,它集合了人类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其难度甚至超过了造航母。
不过这难不倒顽强的中国人,2020年,中芯国际不负众望,该集团领导人宣布中芯国际的12纳米工艺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就在大家拭目以待中芯国际推出12纳米芯片的时刻,中芯国际却有了跳跃式的发展,直接宣布在7纳米工艺领域有了突破进展。
像光刻机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中国人生来就有傲骨,生来就不怕挑战。从北斗先驱们制造卫星到中芯国际制造芯片再到勤勤恳恳的中国人,我看到了中国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