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喜欢这部电影了,是部少有的看完想打满分的作品。
也不是第一次看老师、教育题材的电影了,同样走温情路线的之前的放牛班的春天,还有变态老师《爆裂鼓手》。
1.人物
首先我太太太喜欢伊桑霍克了,上次看《远大前程》已经被他年轻时候的颜秒到了,这次的小正太形象我太太太喜欢了太帅了太爱了。他演的Todd并不是主角,但是把这样一个骨子里自卑、有些懦弱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感性小伙演活了,Mr Keating每次对他不带嘲讽、反而充满鼓励的调侃都很打动我,因为我和Todd太像了。我在人群面前无法自信,我永远做不到像Neil那样,一出现就会成为众人的焦点,我更愿把自己埋起来,专心做事。即使为了在全班面前读诗已经默默准备了整个周末,将自己的诗反复打磨,然而在老师叫到名字时还是会羞于承认。他的羞怯、每一次的尝试、Neil死时他的崩溃、对权威的反抗和愤怒、以及最后的果敢都表现得恰到好处。
再说Neil,这个整个电影的悲剧人物。他是受人艳羡的那种人,自信大方,热爱文学,彬彬有礼,但是他有一位控制欲极强、只想让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预想来发展的父亲,一步都不允许出错。他在听说了Keating的死亡诗社俱乐部后兴致盎然,当下决定也组成自己的死亡诗社,并当晚就行动。在所有人都戏谑着看他时他满怀深情地读出Mr Keating的死亡诗社中每次开场所用的梭罗的诗句,全场肃穆。我也深受感动,用备忘录记下了这首诗: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 I had co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并且演出了一场完美的《仲夏夜之梦》,然而却依旧不受父亲认可。最终自杀。可悲,许多人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他受MR. Keating启发,发现了自己的浪漫主义细胞,却为父亲所阻止。虽是悲剧,但也可称其为“悲壮”,决意死前他既对母亲、更多是对自己说“I was good, I was really good.”也不失为是一种实现梦想后的悬崖勒马,他的人生结束在了最美好的时候。
2.主题
我不提这些很明显的主题,诸如老师、教育、梦想,只提文学。我可能被启发了文学细胞后对一切怀有浪漫主义,涉及文学作品的电影都特别感兴趣,前些天看的《朗读者》我也很喜欢,那部电影里有很多小说类的文学作品,诗歌是更加抽象也更加千人千面、对欣赏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文学形式,整部电影看完我又好想去读诗。去年读了些中国近代的诗歌,今年年初时读了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可以说对我的文学素养有了极大的补充和提高,发现唐诗宋词确实还是国粹。前年的时候在英国文学选读上被要求背诗,去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完全当成了任务,一点都没能欣赏出它的美,现在只记得一句“Shall I compare thy to a summer’s day”,现在反而求知若渴地想要去读、去欣赏这些文学作品,南美诗人聂鲁达的诗也让我感动,越读书越焦虑。
3.最后的悲剧色彩
这部电影无疑是悲剧内核的。
学生们被Mr. Keating这样的老师激发了浪漫主义细胞后,却仍然要以“高考”为目标,继续功利性的学习;Neil在终于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后却不受父亲支持,最终自杀身亡;Mr. Keating被迫离开校园,作别他最爱的讲台。但是却比所谓的大团圆更能引发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