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舒迅,原百度贴吧总经理,写于2012年。
产品设计“九步法”
第一步:产品满足用户的哪一个核心需求?
第二步:与同类产品相比你的独特是性什么?
第三步:分解用户。
根据产品核心价值,将用户分解成不同角色。
第四步:变成用户。每类角色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该角色为什么会使用这个产品?
问题二:该角色怎样知晓和到达这个产品?
第五步:确定角色成就。
确定产品如何满足不同角色的成就感。
第六步:确定用户需求满足过程中的关键点。
第七步:提升关键点的转化率。
第八步:形成闭环。
让产品能够自我成长。
第九步:大干快上,迅速迭代。
第一步:产品满足用户的哪一个核心需求?
第一步的解决问题:产品有什么用?
答案是:解决用户的一个核心需求。
产品设计的关键在于搞清楚产品的核心价值是哪一个,满足用户什么核心需求。
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搞清楚用户需求。首先,在实践中用户总是被三种人代表:PM自己,假想的典型用户,PM的行政领导。因为用户是一个虚拟群体概念,且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举例说明:今天iPhone,微博,微信不离手的人几年前又哪知道自己需要这个。
其次,用户需求永远是被天才捕捉到和创造出来的。
即作者提出观点:解决用户需求,就是把自己当成用户。
疯狂的热爱你的产品+尝试去解决你遇到的最大痛点。
第一步的要点是“一个核心需求”,特别注意是“1个”。
以微博为例,其核心需求:让浏览体验更好;即是系统如何加载更快,用户如何生产优质信息,如何摒除spam,如何提升视觉体验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抓住“最核心需求”一点一滴的去改进,一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去提高,才能从量变引发质变。
第二步:与同类产品相比你的独特性什么?
第二步要解决的问题:别人凭什么用?
举微信的“朋友圈”功能为例
与微博、Qzone和校内网相比,独特性是私密性!
社交本质就是“隐私的分享”,人与人相识,到朋友,密友,甚至情侣,最后夫妻,关系深化的过程,也是隐私一步步不断彼此分享的过程。而微信朋友圈在私密性的定位上,用一种简单的手段,解决了Facebook复杂的隐私设置问题。
第三步:分解用户。
根据产品的核心价值,将用户分解成不同角色。
第三步-第七步-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更好用?
如何更好用的关键就是变成用户,站在用户的角度进行思考。
不同产品,不同维度,有不同的分解方法。初期不用太复杂,但也决不能脑子里只有一种用户。PM至少要按产品的核心价值,用最粗的线条把用户进行分类。目的是:抓住那些最重要的用户。
举例说明:
UGC产品
看的用户,写的用户
论坛
浏览用户,发帖用户,版主
B2C
浏览用户,交易用户
电子商务
卖家,卖家
新产品
种子用户,成长用户
老产品
初期用户、成长用户,衰退用户,流失用户
特别指出的是,角色的划分和产品的运营程度有关,运营成熟的产品,进入精细化阶段,就需要更细的分解角色。以微博为例。
按使用方式划分
浏览信息用户,发布信息用户
其中,发布信息用户又可以分为:个人、认证个人、企业、媒体、大V等。
按生命周期划分
种子用户,初期用户,成长用户,衰退用户,流失用户
第四步:变成用户。
每类角色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该角色为什么会使用这个产品?
问题二:该角色怎样知晓和到达这个产品?
在分解完角色后,PM需要把自己代入角色,成为用户。
用户的核心需求就是一级需求,一个产品只会有一个一级需求,此外其它都是二级需求,二级之下还有三级四级。
比如微博用户看微博,就是一级需求(浏览),发微博就是二级需求(表达),发微博插入各种功能就是三级需求。当我们分析微博用户的核心需求“浏览自己关注的信息”时,第一个被分解出来的角色是“浏览用户”,回答“浏览用户为什么会使用这个产品”时,我们发现,这是因为有“发布信息用户”,那用户为什么会布信息呢?当对微博角色和该角色为什么使用这个产品进行层层分解后,我们会发现,微博用户是有多层需求的:如下表。
1、自我实现的需求
2、社交的需求
3、表达的需求
4、获取信息的需求
随着这些需求由上往下,用户数量逐层递减,最顶端的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角色就是微博的大V用户。他们在这个平台上的目的是实现自我价值,于是他们制造了最优质的信息,决定了整个微博的生态环境,这就是新浪微博和其它产品所不同的独特性。最底端的是“获取信息需求”,这些角色就是微博的全体用户,他们真正代表了微博的全部,包括商业化的梦想与未来。
微博例子评析:在差异化竞争中,你只要在产品或者运营上,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特点发挥到极致,让竞争对手追而不能及,那也能在市场上成功。
第五步:确定角色成就。
确定产品如何满足不同角色的成就感。
产品持续成长的关键:每一类角色如何在使用产品过程中不断成长,不断得到满足。
先举目前各种产品的激励方式例子:用户积分激励、QQ的升级制度、点亮各种图标,Discuz的各种头衔、积分体系,网游的各种称号、徽章、道具,微博的粉丝,工具类产品的积分、扩容、世界排名等等。
核心提示点:一个产品最重要成就是:用户核心需求被满足时获得的成就感,当无关的激励干扰到他的核心需求时,他真正的成就感降低了。
再举例子,论证这个核心提示点。
例子1、免费网游、淘宝、搜索引擎因为核心用户的成就直接与最敏感的指标收入强相关,是把核心用户成就做得最优秀的产品;
例子2、百度搜索提示上了一个新功能,当用户第二次搜索同一关键词时,这个词搜索提示会变蓝,这就是搜索用户所获得的成就:查询信息更方便,搜索引擎更懂你。相反,如果搜索引擎推出一个功能,用户搜索时,弹出一个浮层:恭喜你,你的经验值又上升了10点,那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收入马上下降,因为这干扰了用户的核心需求。
第五步的关键是关注你的核心用户的核心需求,让核心用户在核心需求上获得核心成就。
在角色分解上,新浪微博的二级需求角色,即“发布信息用户”的角色成就一些点是做得非常优异的,特别是评论模式和粉丝概念的创新,远远胜过Twitter,从产品上奠定了后发制胜的根基。
第六步:确定用户需求满足过程中的关键点。
将每类角色从“获知产品,使用产品,需求得到满足,离开,回来”的整个过程进行分解,描绘出关键步骤和关键页面。
即画出用户使用流程图,以及关键页面。
第六步是考验PM的执行功力的关键步骤,PM能不能把这一步做好,和天分无关,只和是否努力、是否用心有关。
举电商企业为例,优秀的电商企业,如天猫,淘宝,京东,PM一定会对用户从哪来的,怎么用的,如何走了,如何再回来,有清晰的认识的明确的量化指标。因为PM很明白,一个关键点搞好了,收入就上升,一个关键点没搞好,收入就下降,这直接和奖金有关。
例子结论:有清晰商业模式的产品优势,商业价值的高低就会与用户需求成正比。
再次举例子,将如何分解关键步骤和关键页面,不过讲的很简单。
假设一个最简单的B2C新产品,至少有四种最简单的角色:
1、浏览用户;2、交易用户;3、种子用户;4、初期用户。
对这四种角色描绘:获知产品,使用产品,需求得到满足,离开,回来。
可能有20个关键点和10多个关键页面。
第七步:提升关键点的转化率。
当PM把约20个关键点找到,那每一个关键点,关键页面如何提升转化率,就是阶段性的目标。
一个普通的PM,至少在每一个关键点上,都要尝试数十遍,这样才可能找到感觉,找到提升转化率的有效方式。
在“普通角色使用产品”这一所有形式的产品最核心的关键点上,多少年来,门户、搜索、IM都用了至少两个页面:门户的首页和内容页,搜索的首页和结果页,IM的好友列表页和对话框。电子商务的用户需求链比较长,用的页面更多。但Facebook、Twitter只用一个页面就满足了用户核心需求,把转化率提升到了最大。
Facebook、Twitter之后,交互史上影响最大的创新是搜索开放平台(阿拉丁),在搜索结果当前页就满足了用户需求,免去了用户跳转到新网站,再次查询甄别的时间。
第八步:形成闭环。
让产品能够自我成长。
第七步PM的阶段性目标已完成了,第八步要静下心来考虑的是闭环问题。闭环就是产品自我成长的循环。
举例子说明:淘宝的信用评价体系,就是一个闭环。买家购买产品,商户提供好的服务获得好评,得到好评就会得到更多新买家,新买家又购买产品,商户又有机会得到更多好评,形成一个循环。PM的工作就是发现,设计,确保这个闭环的顺利运转。比如差评师,就是这个闭环的杀手。
UGC产品也常常是一个闭环。用户发布优质信息,优质信息吸引新用户,新用户也发布优质信息,更多新用户被吸引来形成一个闭环。比如垃圾信息发布者、Spam、低质信息等,都是这个闭环的杀手。
更多的产品就不是闭环,比如支付宝、词典APP,IE浏览器、Flash小游戏、微软办公软件等等。用户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产品的自我成长。
不同的是,现在很多工具类产品也找到了自己的环,如云输入法,用户越多,输入法越好用,输入法越好用,用户越多,形成一个循环。
只有形成闭环,这个产品才能自我成长,进化成一个有机体。很多小闭环,最后会组成一个大闭环,很多个大闭环最后有可能进化成一个生态系统,比如阿里、百度、腾讯,其实都是一个生态系统。
第九步:大干快上,迅速迭代。
深知机会错过了,就没有了。
但现在移动领域迅速迭代有个误区,很多无关要紧的APP升级,频繁的提示用户安装新版本,这绝不是迅速迭代。迅速迭代只是一个手段,目的是更好的满足用户体验,所以产品升级要给用户一个超出预期的体验,要让用户盼望和等待你的升级。没事发布一个小改动,强迫用户升级,浪费公司带宽,浪费用户流量,这样的PM应该自己为手机费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