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的是心灵与肉体的交互作用。在这一部分心理学家都分别从唯心和唯物的两个大的方向角度去阐述心理和心灵与肉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作者认为心理学主要是研究身体对周边的环境的感知,以及所形成的态度,如果身体不能适应环境,无法满足自身对环境的要求,便会增加心灵负担。
不过想一想这个用我国的哲学思想来思考的话,甚至是道教或者佛教的一些哲学思维来去思考的话,我们的哲学思想反而要比心理学对于个体和周遭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更透彻。
其中一个案例。即家庭里面如果小朋友在某一方面做不到的情况之下。如果过分的强调相关的字眼。最后往往是反效果,如果孩子意识到别人总是关注他的这个行为时,很可能会产生抗拒心理,把这种行为当做反抗这种教育的绝好机会。
书中也阐述到,据德国的一位著名社会学家统计,父母从事反犯罪工作的家庭中,孩子的犯罪比例高的惊人,如法官、警察或狱警的孩子(这让我想到了警察故事里面吴彦祖等人反抗自己的父辈,),有很多事例证明教师的孩子通常学习并不优秀,医生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精神问题,牧师的孩子很多成了少年犯。(我还是举得这个观点并不科学,而且并没有提供数据进行支撑这个观点,论述之中只是引用而已)但是在现阶段我们仍然尚未探完全探索出心灵对身体的影响方式。(回到家里就是孩子的父母而已,不要把外界的身份拿回家里。)
作者认为个体心理学是为教育和治疗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提示。决不能从某一种病症或者现象进行单一的治疗,而是应该从生活方式的选择,人生经历的解读和外界环境的印象等多方面入手做出错误。当代很多心理学家都会用针去扎孩子,看他们有跳的多高哦,挠痒看他们笑的有多厉害。但是这并不是称职的方式却最多只能看到一个人的某种特定生活方式。
然而目前为止,人类心理差异的最好的办法是对其合作能力的考察。这一部分不难理解。
这一章节我并不是完全赞同的,这里讲述了太多心理对于肉体的作用(这里面已经大量的掺杂了非唯物的思路了),当然这是一本有关于心理学的书,主要就是分析心理问题的。可是就像文中所说,如果没有综合的将环境、个人经历、生活方式的选择进行综合判定,就进行决断这个是有些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