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活着》这本书给了我一次重生的机会。
记得那年,春天还未过完,我刚经历了人生中最重大的一次创业失败,整个人一蹶不振完全陷入了颓废,每天浑浑噩噩借酒浇愁,对什么事都没兴趣。
也就是在这期间,母亲的突然离世,更是将我本就抑郁的心情,推到了无尽深渊的边缘,在悲痛和抑郁的双重夹击之下,我一度产生跟母亲一起去的念头。
送走母亲后,悲痛仍在持续。那段时间,我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为了慰籍内心的悲痛,就专门找一些有关生离死别的文章来读,以此来寻求内心共鸣。
无意中,一个既简单又普通的书名闯进了我的视线,它就是《活着》。打开书本那一刻起,我就不愿再放下。
这是一本93年出版的“老书”,已穿越时光近30年。豆瓣评分高达9.4,累计销量已突破2000万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文坛都有着它重要的地位,被很多读者奉为“神作”。
全书并不算长,短短12万字,但故事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和精神震撼,除了让人涕泪横流,更多的是让人若有所思、难以释怀。
故事对于时代背景描述得很真实,为40至80年代的中国,这期间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除了新中国成立这个普天同庆的大事件之外,还发生过一些或人为或自然导致的灾难性的事件,它们像车轮一样无情地碾压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尽管我未曾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我从小就时常听到父辈们讲起,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每次听他们讲那个特殊年代的往事,我都是竖着耳朵听,生怕漏掉每一个情节,听老师讲课我都没那么认真过。
故事场景乡土气息浓厚,与我儿时的成长环境相比有些似曾相识,所以让我感到既亲切又真实、画面感极强。
因此,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让我有很强烈的代入感,老实说,就是有些太废眼泪了。
整个故事色调充满了绝望与压抑,看完后内心久久不能平复。除了悲悯和愤懑之外,作者余华的“冷血”风格更是让我印象深刻。
他让接二连三的死亡发生在同一个家庭,看似有些不合乎常情,其实是在放大苦难的深重来体现生命力的坚韧,让活着的意义更加深刻,这或许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精神内核。
为了突现反差,作者给主人公起了一个个寓意美好又有些俗气的名字——徐福贵,寓意着“命中有福,大富大贵”,但他的大半生恰恰都与之相反。包括有庆、家珍、凤霞、二喜,这里的每一个“名字”无不是满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每个人的遭遇都令人锥心刺骨。
故事在主人公福贵的自述中缓缓展开,整个故事堪称他的一部悲凉人生回忆录。通篇采用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述着他充满坎坷与苦难的一生。
那语言和口吻简直平静地让人窒息,你完全察觉不到他对命运有丝毫控诉和怨愤,甚至时不时他还会来点轻松的调侃,仿佛是在讲别人的故事。
故事的开篇,福贵从良田万亩的地主阔少,因吃喝嫖赌败光家产变得一贫如洗,父母受他所累相继去世,妻子也带着孩子回了娘家。
家破人亡的福贵这才幡然醒悟,当他洗心革面打算与家人好好过日子时,但命运却并未被他的浪子回头所感动,反而给他施了魔咒一般,让他从此厄运缠身。
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先后遭遇各种离奇意外,全都以非自然的方式离世,最后只留下年老的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伴。
从头到尾,这一家人所遭受的苦难从来就不曾停止过,太多钻心的片段,一个接一个的向读者袭来。
妻子家珍、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尽管他们每个人的命运都让读者绝望透顶,但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善良、坚韧、勤劳和可爱,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特质,都在他们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作者每次都会营造美好生活即将来临的假象,然后在你猝不及防的时候将它砸个粉碎。
余华对于死亡和苦难的描述,不得不说平静地“令人发指”,没有渲染、没有铺垫、没有煽情。
“凤霞死了不到三个月,家珍也死了。”
在他的笔下,死亡与不幸都是如此平铺直叙、轻描淡写,就如同非洲草原上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一样平常。
赚我眼泪最多的还是有庆和凤霞,他们姐弟俩的死让我至今无法释怀,下面这两个片段让我触动最深,我一度不敢再看第二遍:
1.(节选自有庆割草喂羊片段)在有庆10岁时养了两头羊,他非常喜欢那两头羊,每日天蒙蒙亮就起来割草喂完羊后再去上学,中午还要从学校赶回来割草喂完羊后再返回学校上课,一直坚持没有间断过。由于他每天来回要走50里路导致鞋坏得太快,他爹福贵因此就揪了他的耳朵,福贵也是心疼有病在身的家珍为有庆做鞋太劳累,于是福贵就违心地骂了有庆:“你再这样穿鞋,我就把你的脚砍掉。” 这么一说以后,有庆就光脚丫跑去上学,到了学校再穿上鞋。有一次都下雪了,他把鞋提在手上,还是光着脚丫在雪地里吧嗒吧嗒往学校跑。
2. (节选自第二次将凤霞送人片段)我是吃过晚饭送凤霞回去的,凤霞没有哭,她可怜巴巴地看看她娘,看看她弟弟,拉着我的袖管跟我走了。有庆在后面又哭又闹,反正凤霞听不到,我没理睬他。这两段让我涕泪横流,每看一次都心如刀绞。如此惹人怜爱的孩子,竟也逃不过残酷的宿命。尤其是有庆和苦根,作者竟让他们都死于近乎有些荒谬的意外。
那一路走得真是叫我心里难受,我不让自己去看凤霞,一直往前走,走着走着天黑了,风飕飕地吹在我脸上,又灌到脖子里去。凤霞双手捏住我的袖管,一点声音也没有。天黑后,路上的石子绊着凤霞,走上一段凤霞的身体就摇一下,我蹲下去把她两只脚揉一揉,凤霞两只小手搁在我脖子上,她的手很冷,一动不动。后面的路是我背着凤霞走去,到了城里,看看离那户人家近了,我就在路灯下把凤霞放下来,把她看了又看,凤霞是个好孩子,到了那时候也没哭,只是睁大眼睛看我,我伸手去摸她的脸,她也伸过手来摸我的脸。她的手在我脸上一摸,我再也不愿意送她回到那户人家去了,背起凤霞就往回走。凤霞的小胳膊勾住我的脖子,走了一段她突然紧紧抱住了我,她知道我是带她回家了。
回到家里,家珍看到我们怔住了,我说:
“就是全家都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
家珍轻轻地笑了,笑着笑着眼泪掉了出来。
最后说说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死亡对于逝者而言,或许是一了百了,而对于生者福贵而言,就好似钝刀子割肉,生不如死。
福贵他是不幸的,承受着巨大的悲痛将至亲一个个的送走。然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福贵他又是幸运的,因为只剩他还在坚强地活着,他不光为自己而活,也为了他死去的亲人而活。
他让我看到人类对于苦难的承受能力,原来可以如此强大。
在感叹福贵乐观的同时,我不禁想问,到底是怎样的力量支撑着他呢?我看似明白却又不能明白。换做是我,我承认自己无法做到像他那样坚强。
或许,作者在该书自序中所说的这段话就是我们要找的答案。
人活着是为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
当然,每个人对于活着的意义或许都有自己的理解。
但在我看来,作者的这段话是对活着的意义最终极的诠释。
对于读者来说,当我们正在为票子、房子、车子、事业等各种欲望所焦虑时,再看看福贵的遭遇,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说“活着好难”呢?
《活着》这本书对我影响巨大,它已然成为我人生路上的“加油站”,每当自己陷入困顿时,我都会把这本书拿出来复读一遍,因为它能带给我巨大的能量,支撑着我继续走下去。
当你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感到迷茫或身处人生低谷时,不妨看一看《活着》,它定能赐于你力量,我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变得豁然开朗。
好好地活着,比什么都好。
就用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分享。
当生活让你感到畏惧时,它同时也赐于你勇气去选择勇敢与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