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的诞生
近期研究一个主题本不想费脑,只是作为消遣性阅读,故很快读完了《活着》这部长篇小说,不打算写些什么,心里仍有些东西挥之不去,索性便记录下来。
一是免得它霸占脑袋后台占资源,二是分享出去看能否与同道朋友产生共鸣。
以下便是我的一点思考,欢迎探讨:
一、为什么读这本小说?
1.心情不好,想看看经历悲惨的主人公富贵经历所有亲人的离别,是如何坚强地活着。
2.作为经典文学作品之一,豆瓣评分9.4分,与我之前看的作品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我曾经找过一个问题的答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终究没有一个太满意的。
二、读完《活着》这本书,我有什么收获?
1.语言很符合时代背景,不同的时代也转换着语言。
刚开始幽默的田园风,后面朴实的语言讲述,符合讲故事人的风格。这点未细究,下次研究后补充。
不过,对于写作手法和作者写作背景的感悟颇深,就以此详谈自己的收获吧。
2.写作手法上:民间歌谣收集者听一个放牛的老者讲自己人生的故事。中途留有听故事者的发言和评论,像极了一个个听故事的读者。
01 用第一人称代替第三人称的写法
为什么采用这种写法,作者试过用第三人称去讲故事,觉得创作不下去,后改为第一人称创作,就顺溜多了。
为什么呢?正好解释了生活(活着)与幸存的区别。生活(活着)是指自己的感受和经历(第一人称);而幸存是旁观者的感受(第三人称)
02 这部作品诞生的灵感来源于美国民歌《老黑奴》
再回到作品的诞生来看,余华为什么写这部作品呢?
都说创作经典文学作品的人,灵感都不是坐在椅子上,在笔间写出来的,一定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蹦出的念头。
而《活着》这本书的灵感来源于余华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作者本身赞同这种对善恶一视同仁,以同情的眼光对待世界的人生态度,刚好歌中故事恰好表现这点。
他本来想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写着写着,便被故事中的主人公福贵带偏了。
作者说,“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
03 福贵自己觉得他的生活是幸福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或许是因为最后他还活着,这一辈子有爹和娘的帮衬,有不离不弃的妻子家珍,有儿子有庆,能干的女儿凤霞,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虽然,最后只剩下与一头牛相依为命,他愿意讲他的故事给让人听。
他对人生的记忆多半是幸福的。
1. 让他有机会改过自新。
赌博败家,让他知道财富来之不易,需要靠勤劳的双手去争取,否则再多也不是你的。
2. 让他逃过一命。
因为败家更换地主,碰上土地解放打土豪地主,让龙二抵了一命。可以算是因祸得福吧。
3. 妻子的不离不弃。
城市人家出身的小姐,有钱时不被待见,既嫖又赌,更甚的是在怀孕期间对她大打出手,这个女人仍不离不弃。也不知道是不是封建思想,以家里男人为中心,无论男人怎样,有他的地方才是家。
4. 凤霞找了好婆家。
本以为找不到婆家的聋哑女凤霞,最后却得偏头女婿二喜如视珍宝,尽管,最后凤霞因生产大出血而亡。
5. 有外孙苦根相依为命的日子。
虽因吃豆子撑死,只活到五岁,爷孙俩的日子穷苦,却也过得乐呵。
6. 福贵还活着,有老牛作伴。
经历了多余常人的苦,面对亲人一一离去,最后只剩下自己,可以无牵挂的活着。
最后应了余华所说,“《活着》里的福贵就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对呀,生活幸福与否,在于自己如何看,毕竟生活是自己的,与别人何干!
三、为什么别人读了哭得稀里哗啦,爱哭的我却没有?
1.时代背景差异导致感受不强。
也曾跟着故事里主人公的遭遇又欢喜,又悲痛,能够脱离故事,觉得这不是真的,因为这是那个时代才有的苦,离我太远,感受不深。
2. 人生实苦乃每个人的生活真相。
也许是最近几年经历太多,习惯了接受人生实苦,用史铁生的话说,大意是天下的苦都是一样的痛,那感受是一样的。只是触发器不一样和经历的人不一样罢了。
3. 抽身思考活着的意义。
我是充着发泄情绪去的,觉得没有发泄,反而投入书中思考活着的意义。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一千人心中就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一种说法是:人生本没有意义,活着的意义便是寻找意义本身。
罗素曾说过人活着的三个理由:“三种简单却又极为强烈的激情左右了我的生命: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无法遏止的同情。”两个字便是欲望。
而此刻,我觉得活着的意义或许是:在自己的生命中留下过深刻而美好地体验。当某天自己死亡的时候,脑袋里都是幸福的回忆,像福贵这样,这一生虽有苦难,也有不离不弃的家人一条心,也就满足了吧。
不过,最佩服他的还是他活下去的勇气和胆量,并且能乐观地讲述这个故事给旁人听,像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听故事的人变成了故事里的人,而讲故事的人倒变成了局外人。这也是作者的用心良苦吧。